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盈盈一握的陆地——地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6029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4 09:41:25 楼主

        <p>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人巴尔沃亚登上了巴拿马荒野中一处陡峭的山峰,当他看到西南方一片浩瀚的大海时,禁不住欣喜若狂,因为他知道他这一瞥的分量:发现太平洋。因此他特意让跟随他的探险队停在山脚下,只身一人上山,以便独享地理大发现的荣誉(当然,这是不是发现,还值得讨论,但这不是本文的话题)。</p><p>为什么巴尔沃亚能成为第一个看见太平洋的西方人。在他之前,许多西方人都到达过美洲。哥伦布已经到达这里四次了,其他欧洲探险者和冒险家也纷至沓来,但他们都仅仅活动在美洲大陆的东岸。他们孜孜以求的是找到穿越美洲的海峡,到那盛产香料和黄金的亚洲去。</p><p>我们知道,夹在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域的狭窄水道是海峡;而在海洋中连接两块陆地的狭窄陆地则是地峡。当时探险家的意识中只有“海峡”,没有“地峡”。他们没有想到上帝在创造陆地时,时而尽情地铺陈挥洒,让大陆无边无际;时而惜土如金,让陆地细如游丝,这细如游丝的地方就是地峡。巴尔沃亚是聪明的,他没有去寻找海峡,而是在印地安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巴拿马地峡。他从印地安人那里知道了,只要穿过这地峡,就能看到他梦寐以求的大南洋(他当时给太平洋起的名字),他成功了。</p><p>巴尔沃亚之后,地图、地球仪开始标注窄窄的地峡,将南北美洲连接在一起,人们开始知道了南北美洲之间还有着盈盈一握的一块陆地——巴拿马地峡。</p><p>尽管知道了两个大洋近在咫尺(大约81公里),但当时的人们还是无法逾越这道屏障,为了航行,人们还是在不断地寻找两个大洋之间的航道,直至1520年11月,伟大的麦哲伦才率领他的船队在南美洲的尽头找到了今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峡,从大西洋进入了太平洋,并继续向西航行,经关岛、印度尼西亚、穿过印度洋绕非洲的好望角回到西班牙。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它不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而且基本上搞清了太平洋的大小和非洲到南美洲的距离等,对地球上的海陆轮廓也有了大体的了解。然而,这次环球航行带回了一个令欧洲人沮丧的信息,它向欧洲人宣布了,要想从欧洲到达富裕文明的亚洲,只有两条航路可走,一条绕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条绕道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这两条航路的共同点是:都要走数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的冤枉路,而且都充满了惊涛骇浪和莫测的凶险。</p><p>然而奇妙的是,除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探险家,后来的航海者根本就无需尝试这两条航路的漫长和凶险,因为它们被“短路”了。它们之所以能被“短路”,全赖两处地峡,也就是苏伊士地峡和巴拿马地峡。在这两处地峡上开挖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把原来的航路一下子缩短了几千甚至一万多公里,等于把环绕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无用的航行省略了,用今天的话说,太爽了。因此有人说:这两处地峡是上帝特意给人类留下的专门用来沟通几个大洋的。</p><p>其实,上帝的深意不限于此。苏伊士和巴拿马地峡的伟大意义,还在于它们是人类和动植物迁移的通道。来自基因和染色体的证据表明,人类的祖先来自非洲,“亚当”与“夏娃”</p><p>是从东非出发,追随着猎物和可食用的植物,一步步向世界迁移的,终于布满了世界。没有苏伊士和巴拿马地峡,是无法理解人类的分布的。这其中如今已成海峡的白令地峡也是功不可没的,当然在人类的迁移路线上,还有许多当时的地峡如今成了海峡。</p><p>地球上还有类似苏伊士和巴拿马这样的地峡么?有,但是其意义当然无法与巴拿马和苏伊士地峡相比,这就是克拉地峡。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在泰国湾和安达曼海之间,中南半岛忽然变得像细细的蜗牛的触角向南伸去,它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夹出了一条狭长的水道——马六甲海峡。这大名鼎鼎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命脉,中国、日本、菲律宾、韩国、泰国等国很大一部分的石油就是从波斯湾经马六甲海峡运来。然而马六甲海峡并不是一条捷径,人们之所以走马六甲海峡,是因为中南半岛向南伸展的细细触角的阻挡。那触角的最细处就是克拉地峡——宽仅约50公里。如果在这里开挖一条运河,将使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航路缩短一千多公里,节省时间2—3天。这就是克拉地峡的魅力。它的挖通,无疑将带来泰国湾沿岸国家的活跃和繁荣,但克拉运河一旦通航,就会造成马六甲海峡的“短路”,这将使依靠马六甲海峡的航运业繁荣起来的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受到重创,这又是克拉地峡的隐忧。</p><p>至于克拉地峡能否给中国带来石油安全,我看不论石油是从马六甲海峡还是从克拉地峡来,只要是从海上来,就谈不上在战争状态下的安全。但是克拉地峡还是有魅力的,它可以缩短航程,减少时间,节约金钱。毫无疑问,如果开凿克拉地峡,挖通“克拉运河”,那将是继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之后,又一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举措。</p><p>人类改天换地的大型工程,往往因生态和社会问题招来种种批评,但沟通大洋、开凿地峡的“洋际工程”,比如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得到的大多是颂扬。听说人们正在计划开凿第二条巴拿马运河,却从未听到环保和生态人士的反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值得玩味的现象。</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