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海<br>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br>绘图/傅大伟<br>武隆喀斯特由芙蓉江、天生三桥和后坪三个喀斯特片区组成,芙蓉江洞穴系统以中国最深的竖井群和潜水位洞穴为特征,三桥洞穴系统以伏流洞穴和削顶洞穴为特色,后坪洞穴系统则以半覆盖型喀斯特发育的中国第二大型洞穴系统为特色。如果将三个地方结合起来,则可发现喀斯特洞穴演化各个阶段现象:从芙蓉江边低于江面的潜流带洞穴,到三桥的老龙洞伏流洞穴,后坪包气带的大型洞穴系统和芙蓉江两岸竖井群(原来以为只有右岸),再回到三桥洞顶崩塌后形成的不连续洞穴系统,而后进入洞顶完全崩塌后的三桥喀斯特峡谷,即削顶洞穴(roofless cave),最后是峡谷横向后退形成的空中洞穴(cave in the air),应有尽有,而且特色鲜明,即代表了重要的地貌形态特征。当然,武隆喀斯特洞穴系统的价值不仅仅只是呈现现象,而是代表了“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为什么在芙蓉江靠近乌江的两岸形成如此大量的上千米的竖井群?有些竖井距离芙蓉江不足百米,深度等同芙蓉江绝壁高度。为什么在天生三桥发育了多阶段的洞穴类型?又为什么在后坪分水岭地带形成数百千米长的大型洞穴系统和数百米深的天坑?所有这些与区域地壳抬升和河流下切的机制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这些洞穴完全响应了芙蓉江和乌江下切的速度,而乌江的下切又响应了长江的下切,长江的下切却决定于长江三峡的贯通。换句话说,在悠久的长江三峡演化的历史中,地表被改造得面目皆非,演化证据早已荡然无存,可是在武隆喀斯特地下洞穴中,却保留了珍贵的地质演化历史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