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可可西里不荒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7946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6:42:30 楼主

        可可西里这位“美丽的少女”珍藏了很多宝贝:自由奔驰的野驴群、敢与汽车较力的野牦牛、滋养中国几条大河的冰川、宝贵的砂金矿、高原精灵藏羚羊、在恶劣环境中绽放艳丽花朵的高原植物……它们都是宝,然而“美丽少女”本身更是个珍贵的宝贝——它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不同气候、特殊的景色、罕见的生态系统…… <h3>绝望的1.8公里</h3><p>“又陷车了!”中央电视台的一群编导、摄像几乎已经绝望了。今年8月,我作为“随队专家”跟随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来到可可西里。从早晨出发到现在,整整一天只走了1.8公里,摄制组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陷车了。</p><p>在海拔4800米的高原上,平地走路都会喘不上气来,现在还要一次又一次地挖泥巴,用钢丝绳拉陷在沼泽里的汽车,真是够受的。最好的车、最好的装备,在大自然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就是可可西里。</p> 藏野驴外貌高大、健美,奔跑的姿态绝不逊于骏马,长期的自然选择让它们完全适应了高原环境。当严寒和缺氧让进入可可西里的人吃尽苦头时,看着野驴自由驰骋的身影,惟有感叹它们才是可可西里真正的主人。<p>由于9辆车不断陷入沼泽,今天没拍成东西,最后只能回到原地宿营。在这里你才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人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在城市里的人没有经历过这些,一位主持人小姑娘忍不住哭了起来。我跟高原打过20多年交道,知道这个时候急也没用,不如四处走走,看看周围的植物。</p><p>8月份是可可西里一年中最难得的好季节,除了海拔超过5000米的地方,白天的温度有十几摄氏度,河岸边能看到难得的绿色,白色的点地梅,粉红色的棘豆,黄色的虎耳草,蓝色的多刺绿绒蒿,五颜六色,一簇簇一团团,镶嵌在地表上,像铺上了一层色彩斑斓的锦毯。即使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缘地带,雪线附近仍有菊科的凤毛菊,豆科的棘豆等植物生长,许多植物在冰雪覆盖下也可以开花。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温度升高,封冻的大地开始融化,近水的地方变成沼泽,往往让汽车“寸步难行”。<br></p><h3>“美丽少女”的面容 </h3><p>可可西里,在蒙语中是“美丽少女”的意思,它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是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之间的巨大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腹地,高原中的高原。这里海拔高、极度寒冷、天气变化剧烈,种种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们谈之色变,就连适应高原生活的藏族朋友,也极少涉足这片荒凉的大地。</p><p>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可可西里几乎一无所知,甚至流传着那里“寸草不生”、“有进无出”的可怕传闻。可可西里到底是什么样子?因为那里环境太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在许多自然科学领域,它是一片神秘的空白。 </p> 一场大雪降临到科考队的营地,有几座帐篷被雪压垮了。经过1个多月的预考察后,1990年5月末,中国开始第一次对可可西里进行综合科学考察。科考队在第一个宿营地西大滩就遇到了大雪,之后翻越昆仑山口,就正式进入海拔更高、条件更恶劣的可可西里腹地了。<p>从1973年开始到80年代末,我参加了青藏高原的综合科学考察,虽然多次经过可可西里进出西藏,但并未进入过它的腹地。后来我国自然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的其他地区已经有了一些了解,积累了很多高原工作经验,考察可可西里地区才被列入日程。</p><p>1988年由国家科委(现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了“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准备对可可西里做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综合的自然科学考察。1989年进行了预考察,1990年5月21日,我们全队来自地质、地理、气候、冰川、土壤、冻土、湖泊、环境、动植物、植被、草场及人体高山生理等不同专业的68名队员,从西宁出发,踏上了揭开可可西里奥秘之路。<br></p><h3>高山?低山?</h3><p>1989年我们“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以前,除了少数牧民夏季游牧到此,只有地质和测绘部门进入过可可西里腹地。这片广袤的大地,丝毫没有人工的痕迹,很多地方甚至从来没有过人类的足迹,也没有更多资料,没人知道我们会遇到什么。</p> 综合科考队的昆虫学家张学忠正在整理标本。1990年对可可西里科学考察包括了地质、地理、气候、冰川、土壤、冻土、湖泊、环境背景、动植物种类、植被、草场及人体高山生理等很多学科。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可可西里的综合考察,每一个发现都是向未知领域的又一次迈进。<p>进入可可西里之前,我们只知道这里地势高亢,其他具体情况并不清楚。考察队离开海拔4400米的第一个宿营地——西大滩,很快翻过昆仑山口——从此正式进入可可西里地区。高原腹地辽阔,放眼望去,只见高低起伏的丘陵,别小看这些小丘陵,它们任何一座海拔都超过5000米!在一般的常识里,海拔5000米已经算是极高山了,因为它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起来就像低山丘陵。</p><p>测绘部门的资料说,可可西里地区大小湖泊有上千个,但当我们“遇到”第一个湖时,还是被它震撼了——太美了!当我们翻过一个小丘,一个蓝宝石般璀璨的小湖出现在眼前。湖水因深度和盐度的差异,由湖岸至湖心呈现出浅蓝、蓝绿、靛青等不同的色带。盐湖中白色的盐晶簇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白色的宝石花。高原上的背景色总体是枯黄单调,湖泊艳丽的色彩和周围湿度较大因而植被也较好,成为可可西里最靓丽的景观。</p><p>可可西里不但湖多,还有温泉。我们在新青峰山脚下考察冰川时,十几公里外就发现地面冒出白色的烟雾。走近一看,原来是个高温的温泉,热水从冰砾石层中涌出,水蒸气冒出了2米多高。我们测了一下,水温竟有91℃,已超过了当地沸点85℃。</p><p>当时是7月份,这里经常大雪纷飞,周边冰峰雪岭,而在这地热异常区竟然是一片青翠,形成奇妙的自然景观。温泉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每天傍晚队员们三三两两,经过湖滨走到对岸,在热水中洗把脸,洗洗脚,洗去两个月来积存的污垢,也洗去浑身疲劳,成为在高原上最好的享受。<br></p> 鼠兔 摄影/张书清 <br> 秃鹫 摄影/张书清 <br> 棕熊<br>一天我们科考队植物组正在埋头采集植物标本,一头棕熊从山后缓缓走来,等我们发现对方的时候,相距不足30米!它一副主人的模样,对我们视而不见,满不在乎,等我们惊慌地上了车,按响喇叭,它才站起来大声咆哮,好像是警告我们不要侵犯它的领地。<br>可可西里不适合人类定居,但并不是生命禁区。可可西里有哺乳动物16种,鸟类30种,2种裂腹鱼和4种鳅类。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金雕、棕熊、猞猁、藏原羚、盘羊……这些坚韧的动物在蓝天白云下自由驰骋。 <br><h3>大雪压垮了帐篷</h3><p>可可西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缺氧和严寒。可可西里平均海拔近5000米,登山的人虽然上得更高,但登山在高海拔地区只是短期停留,可可西里最低的地方也有海拔4200多米,空气中氧气含量太低,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p><p>这片土地是根本不可能种植粮食作物的,除了河边水草稍好以外,可可西里大部分地区,地面只有稀疏、连不成片的植物。有人计算过,大约要4万平方米(大约10个足球场大)的面积才能养活一只羊!而养一头牦牛则需要更大的面积!这样低的产出,人很难在这里生活。</p><p>科学工作者、淘金人,也有盗猎者等等会进入高原腹地,但真正常年生活在那里的,只有极少牧民,他们住在水草好、海拔低的地方,所以可可西里被称为“无人区”。</p><p>高原地区气候严寒、天气多变是一般的规律,可可西里更是把这一规律发挥到极致。每年5—8月,是短暂的“暖季”,所以科学考察通常都在这个时间进行,但即使是在盛夏的8月,海拔稍高的地方暴风雪还是“家常便饭”。</p> 可可西里<br>三维卫星影像图<br>从高空用“千里眼”看可可西里的样子!这幅地图是用30米分辨率的卫星照片与实际地面高度合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可可西里南北两侧多高大山脉,而腹地则相对平坦。可可西里湖泊众多,不同的深度和含盐量让湖水的颜色有深浅变化。 制图:于章涛<br><p>1990年“综合考察”时,8月份夜晚都是零度以下,我们在太阳湖边测到的最低气温达-7℃!白天虽然能达到十几度,但天气一天数变,眼下是蓝天白云风和日丽,转瞬间就会乌云滚滚,狂风骤起,气温降到零下。在这么寒冷的条件下,大地也被冻结了,我们测量发现,即使在最温暖的8月,地面以下1米多就是永久冻土——常年不会融化的土地。</p><p>今年与中央台的摄制组到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拍摄时,每天夜里都会下雪。雪盖住了帐篷的下沿,帐篷没法透气,高原本来就缺氧,睡在里面更感觉呼吸困难。以前几次科考,甚至出现过帐篷被大雪压垮的事。</p><p>可可西里并不是从古至今都这么条件恶劣,它在地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一段时间是陆,一段时间是海;时而火山喷发地动山摇,时而又相对平静。1990年的科学考察我们找到不少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它曾经是大海的海底。古生物化石以及植物的古孢子花粉也证明,可可西里地区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同样经历了海陆交替的变化。<br></p><h3>与时间赛跑</h3><p>寒冷、大风、干旱、冻土,想在可可西里生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可西里不适合人类永久居住,但这里也并不是生命的禁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高原动植物锻炼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多种适应能力。</p><p>这里的生长季节只有两个多月,许多植物不得不加快了生命的节律,从发芽开花至结实必须在此生长期内完成,甚至在20多天内即完成生命过程。6月初的可可西里仍然是一片荒芜,7月中已是繁花似锦,那些植物像一夜之间就冒出来了。到了8月中旬,匍匐水柏枝具毛的种子已迎风飘荡,它们与季节争分夺秒,显得急促和匆忙。</p> 多刺绿绒嵩 雪莲 短茎黄芪<br>可可西里一年中能供植物生长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许多植物不得不加快了生命的节律。这是一场时间与生命的赛跑,6月初的可可西里仍然是一片荒芜,7月中已是繁花似锦,那些植物像一夜之间就冒出来了,8月中旬种子已随风飘荡了。<p>植物能否顺利生长取决于娇嫩的芽能否安全越过寒冻和大风。于是有的植物“聪明”地长成了“垫状”来保护幼芽。这些植物外形像一个圆坐垫,高不过10厘米,贴地而生。它不是由多株植物聚集形成的,而是一株植物从地面即开始分枝形成许多侧枝,侧枝互相紧密交织密不透风。曾经过测试,当空气中的温度在0℃以下时,垫状植物中心温度保持在1℃—2℃,这就避免了大风和寒冻对幼芽的损伤。</p><p>植物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可可西里有哺乳动物16种,鸟类30种,2种裂腹鱼和4种鳅类。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金雕、棕熊、猞猁、藏原羚、盘羊……这些坚韧的动物在蓝天白云下自由驰骋。</p><p>考察都选择在植物繁茂、幼崽发育的季节,成群结队的动物群在草地上迁徙觅食,我曾见到120多头的野牦牛群和上千只带幼崽的母羚羊群。有次在一小山包下,一只棕熊从山后缓缓走来,在草地上觅食,与正在山前埋头采集标本的我们狭路相逢,相距不足30米。它一副主人的模样,对我们视而不见,满不在乎,等我们惊慌地上了车,按响喇叭,它才站起来大声咆哮,好像是警告我们不要侵犯它的领地。</p><p>也许因食物不足,经常要长途迁徙寻找草场,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等均是“长跑健将”。它们奔跑速度快得惊人,每小时可达60—70公里,敢与吉普车赛跑。</p><p>藏野驴跑起来即使是十多只也会排成一线,与我们的车平行前进,一旦跑在汽车前面,就会横向越过汽车,停下来回头看看我们,似显示胜利者的骄傲。野牦牛则确有一股牛脾气,跑起来漫无次序,狂奔乱窜,如是一大群,跑起来大地震颤、尘土飞扬,气势非常惊人,它们有时还敢直撞汽车。<br></p> 每座冰川都是一个有关力量、时间和美的故事!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冰川冲破一切阻碍,倾泻而下,冰川上条条的纹路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场场大雪逐渐积累的痕迹。冰川以每年数十米的速度向下涌动,末端逐渐融化,点滴的冰雪融水踏上奔向大海的漫漫征程。 <br><h3>可可西里的危机</h3><p>即使在自然力量如此强大的可可西里,我们也发现了危机——冰川退缩。可可西里地区5500米以上的山峰都终年被冰雪覆盖,整个地区共有现代冰川437条,巨大的冰储量是长江水系的补给源。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退缩。</p><p>1990年考察时,冰川学家李世杰曾根据1970年的航摄测绘的地形图和对照考察实测资料,认为从1970年到1990年,20年间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脚下的岗加曲巴冰川后退达500米,平均每年后退25米。今年我再到了同地,根据当时拍的一幅有冰川前端的照片,仔细对比研究,发现13年来岗加曲巴冰川后退约750米!</p><p>岗加曲巴冰川退缩得如此剧烈,与其所在的位置和面积较小有关。青藏高原其他冰川退缩速度没有这么快,但却普遍有后退的趋势,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反映。气候变暖和冰川退缩导致冰缘区水资源的快速流失,地面和地下水补给减少,湿地和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盐碱化,能生长植被的地方面积缩小……</p><p>这次考察由于时间甚短,未能进行详细调查,但去各拉丹冬必经的岗齐曲(藏语称河为曲)1990年是满河床的水,卡车也难通过,而今已近干枯,附近一大片曾将我们21辆车陷阻的沼泽地,面积也大大缩小了。另外,西金乌兰湖也分隔为5个子湖,推测其面积缩小了近2/3。<br></p> 在一座冰川的末端,我们发现了一处冰瀑布——高高的冰壁上有一股“泉水”喷射出来。因为冰川上部已经开始融化,但下层仍然封冻着,融水流到冰川的末端,形成瀑布。 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脚下的岗加曲巴冰川后退速度惊人!1990年考察时,冰川学家李世杰曾根据1970年的航摄测绘的地形图和对照考察实测资料,认为它20年里后退达500米。今年(2004年)我再次来到了这里,对比1990年的照片,发现13年来岗加曲巴冰川后退了约750米!(上图为1990年摄,下图为2004年摄)<h3>不再是无人区</h3><p>10多年前,可可西里腹地基本没有牧民居住,偶尔在河畔遇到一户牧民,双方都觉得对方是“天外来客”。今年的考察中我们发现,进驻可可西里的人越来越多。在各拉丹冬雪山下,甚至有好几户人家聚集,我们沿途好几次看到有放牧的羊群,唐古拉乡和西藏安多的牧民正逐渐进入可可西里。</p><p>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是千百年来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对各自然要素的变化也最敏感。从大尺度环境演变的情况分析,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的总趋势是逐渐变暖变干,植被连不成片,土地沙化,这是人的力量所无法改变的,然而人为的干扰如草场的过度利用会加快这一趋势。</p><p>处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环境,拥有独特而又脆弱的高寒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可可西里地域虽然辽阔,但能承载的人口其实并不多,当地政府已经开始动员,安排牧民迁出。</p> 可可西里不再是无人区,1990年我们来考察时,只在一些水草稍好的地方遇到零星几户牧民,但今年再来时,发现定居、游牧的人都比以前多了很多。可可西里地域虽然辽阔,但能承载的人口其实并不多,当地政府已经开始动员,安排牧民迁出。摄影/杨欣 <br><p>可可西里不再是无人区,它的秘密渐渐被人们知晓,然而,它仍然那么独特:它强大得让任何现代化的工具失去效力,让人对自己力量之微弱而感到绝望;同时,它又如此脆弱,稍被破坏就极难恢复。对于这片广袤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也许保持它的纯洁,不去触碰才是最好的出路。</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