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

“一带一路”百日观察:见证三大历史性转变

2015-7-14 00:03| 发布者: 中国国家公园| 查看: 6150| 评论: 0

放大 缩小




我要评论

漫画:新动力 新华社发 大巢 作

  新华网北京7月13日电 被视为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自今年3月28日公布,实施至今已逾百日。

  “一带一路”不仅将亚欧非大陆联通起来,更将中国广阔的内陆腹地推向开放的新前沿。新华社记者日前深入泉州、重庆、武汉、西宁、贵阳等多城市调研,探寻“一带一路”带给中国经济的新变化。

  从“末梢”走向前沿:“一带一路”牵动“西部快车”

  口味浓郁的奶酪、纯天然的橄榄油、芳香四溢的香料、异域服装和金饰银具……今年底,中国西部首座大型土耳其商城有望在青海西宁市开门迎客,届时国内消费者不出国门就能近距离感受土耳其文化。

  在西宁的土耳其商人哈桑说,由于独特的文化宗教习惯,东南沿海大城市并不是土耳其商品理想的首选市场,相反青海因文化宗教习惯接近,成为土耳其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门户。

  这座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投资约2000万美元的商城位于西宁市城东区的穆斯林聚集区。“我们已申请在这里建综合保税点,并打造青海与土耳其的产品交流基地。”负责商城承建和经营的青海新千集团总裁王国生说。

  过去,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一直处于“末梢”,扮演“追随者”角色;“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航运、跨洲铁路的延伸,将中西部内陆变为对外开放的新前沿。

  对西部枢纽重庆市而言,“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带来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也带来更大的西部腹地大市场。渝新欧班列的运行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激活,令重庆更好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作用。一季度GDP增长10.7%居全国之首、前五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5%,重庆亮丽成绩单的背后,“一带一路”的支持作用日益加大。

  搭上“一带一路”的“快车”,正为中国西部腹地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人均GDP较低的贵州省,尽管没出现在“一带一路”重点省份名单中,但融入“一带一路”的脚步丝毫没放慢。正在征求意见的近百个贵州“一带一路”项目中,一半是旨在破解“黔道难”的交通运输一体化项目。

  经济新常态下,东中西部地区的梯次发展孕育着新的机遇。“一带一路”给中西部插上腾飞的羽翼,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拼人工到拼智慧:“一带一路”聚合经济新动能

  在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泉州晋江,“晋江——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推出的一款专用于鞋底加工环节的“打磨机器人”吸引记者驻足。传统工人打磨一个鞋底至少要五分钟,而机械手通过三维扫描鞋底后,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鞋底的修边打磨,机械手上还能加装多个钻头,实现10个以上鞋底同步作业。

  “泉州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样板城市,拼人工、拼成本、拼规模的老路肯定不能再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拼装备、拼数控、拼效率。”晋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李建华说,目前该中心已为纺织、服装、制鞋、陶瓷、印刷、纸制品、食品、雨伞等多个行业提供智能生产线技术支持。

  昔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因为汇聚了安踏、特步、361度等众多知名品牌成为如今的鞋业制造基地。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发布不到两个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两大战略的对接,企业从中得到了创新驱动发展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

  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介绍,在创新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同时,重庆市正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目前,全球笔记本电脑三分之一重庆造,投资328亿元的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项目也已投产,多元化终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向世界出口服装、玩具等低劳动成本、低技术含量商品,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新布局的背景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一带一路’将推动中国从低端商品输出转化为高端商品输出、资本和技术输出等,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化。”中银国际首席执行官李彤说。

  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对地方而言,“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一个全方位的对开外放战略,同时又要求地方把最终落脚点放在产业的不断升级、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上,相关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将为地方经济腾飞聚合新动能。

  从等候上门到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倒逼政府转型

  “一带一路”为中国内陆开阔了联通世界的大门。在新一轮中国企业“出海潮”中,政府如何为企业铺好路、搭好台,备受关注。

  “不抓住全球化机遇,是生死问题。”这是贵州盘江投资集团这个昔日“躺在煤炭上”的资源型企业,面对“一带一路”机遇发出的转型心声。

  然而转型并非易事。

  盘江集团贸易公司董事长简永红说,公司提出打造为国内制造企业出口一站式服务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可这种在深圳前海等开放前沿已非常成熟的一体化外贸服务模式,在贵州却是新鲜事。到部门办手续,一开始很多环节因为“没见过”“不了解”而迟迟办不下来。

  不过,令简永红欣喜的是,这一新模式很快引起贵州省商务厅的注意,并在今年派专人与企业对接。在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下,公司发展走上快车道,从去年四季度成立后只有5名员工完成700万美元贸易额,到今年6月底,16名员工已完成1亿美元的贸易额。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对青海、贵州等西部地区而言,“一带一路”带来的不单单是新的基建和产业项目,更重要的是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科学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也正在倒逼地方加快改革,并推动更多中国产品走出西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被湖北列入“十大跨国企业”行动计划的华新水泥公司今年初在塔吉克斯坦的子公司申请税收优惠遇阻,如果处理不善,企业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湖北省国税局获悉后,依据我方与塔方达成的相关免税规定,通过国家税务总局致函塔吉克斯坦税务局反复协商,最终为企业挽回500多万元的税收损失。

  泉州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克思对泉州市政府角色的转变颇有感触。“以前实行审批制,很多企业绕开政府找海外公司投资,如今改成备案制,政府部门从过去等企业来报批,变成主动为企业‘抱团出海’提供各种服务,避免企业‘碎片化’走出去遭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