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话题|从“全国影展”大数据,看我们的摄影经历了哪些变化

[复制链接]

16

主题

16

帖子

34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58340 lsd2015 发表于 2015-7-13 20:04:37 楼主
自1957年首次展出,到今年即将公布并展出的新一届展览,“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下简称全国影展)已举办25届,跨越了58个春秋。伴随着全国影展,中国的摄影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摄影、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本文统计了一些全国影展的关键数据,摘编了部分影展作品,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些变化吧。

编辑:可以、孟伟


一、不得不说的第一届


在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倡导下,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于1957年12月1日在北京帅府园美术馆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广大群众及摄影爱好者参与的全国性的大型影展,共收到祖国各地804位作者报送的3309幅作品,分为:工业、农业、部队、生活、风景、人像、动物、静物8大类。


评委由石少华、张印泉、郑景康、刘旭沧、吴印咸、吴寅伯、蔡俊三、黄翔、薛子江、陈正清、高帆担任,杨子颐为秘书。评选过程分为预选、初选、复选、总选四个步骤,最终选出229位作者的321幅作品,其中包括国内178位作者的261幅作品,海外侨胞51位作者的60幅作品。


应该说,首届全国影展从评委构成、评选办法等多个方面,为后来全国影展的评选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一届全国影展(1957年)作品:《过马路》王一波 柯复 摄



第一届全国影展作品: 《黄山雨后》黄翔 摄



第二届全国影展(1959年1月)作品: 《冒雨奋战》 陈勃 摄



第三届全国影展(1959年9月)作品:《报捷》 喻惠如 摄



第三届全国影展(1959年9月)作品: 《跳板》石少华 摄



第四届全国影展(1960年)作品: 《漓江早渡》 陈复礼 摄


二、摄影奖项的出现


第七届全国影展(1963年),首次对入选的最优秀作品进行奖项评级,分别颁发了最佳奖5名、优秀奖10名和荣誉奖19名。当年投稿参与的作者有1090位,投送作品3707幅,入选作者221位,作品327幅。



第五届全国影展(1961年)作品: 《东方红》 袁毅平 摄



第六届全国影展(1962年)作品: 《跳皮筋》 夏道陵 摄



第七届全国影展(1963年)作品:《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张峻 摄



第八届全国影展(1965年3月)作品: 《不忘阶级苦》李书良 摄



第九届全国影展(1965年12月)作品:《武装泅渡》 臧德宽 摄


三、未统计的部分(1966-1976)


“文革”(1966-1976)期间,“全国影展”也受到影响,1972年在北京举办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是“文革”开始后第一个全国影展。1973年,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成为两个中央级文化行政单位之一(另一个是全国美术展览办公室),调拨摄影干部,组织摄影创作,举办摄影技术学习班,并举办了几届全国影展。从某种程度上,这几届全国影展从工作人员、摄影作品上,对“文革前”的全国影展起到了一定衔接和过渡的作用。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文联及下属各协会、各省市分会逐步恢复、组建,北京及各省市“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相应结束使命。有关这一时期全国影展的内容,可参考上海印书馆出版、周邓燕主编的《1972-1978“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口述史料集》。我们今天所说的“全国影展”,是从“文革”结束后,1977年开始延续“文革”之前的统计数据。




四、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


第十一届全国影展(1979年),是改革开放以后首届全国影展,影展整体生活气息较浓郁,跳出了“工农文教,面面俱到”宣传式的旧套路,较注重摄影艺术的造型手法。这也是“文革”后第一次恢复影展评委会评选机制,但未设奖。



第十届全国影展(1977年)作品:《批判大会》 朱宪民 摄



第十一届全国影展(1979年)作品:《谈谈恋爱经过》 黄景达 摄


第十二届全国影展(1982年)作品:《清理》 李健晖 摄


五、突如其来的一个高峰


第十六届全国影展(1990年),送展作者6839名,送选作品达6万幅,人数之众,作品之多,远超之前几届全国影展所征集的作品数量。这届影展黑白作品数量明显增多,并开始吸收幻灯片作品参评。这一届最终评出入选作品255幅,分别评出金、银、铜奖3、8、41幅。铜牌奖分为社会生活、时代风貌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类,风光、动物、静物、花卉、广告类、人像专题、风格探索、讽刺幽默、技法类。经过组委会、评委会讨论,本届展览增设了最佳艺术摄影作品奖,最佳新闻摄影作品奖,最佳黑白摄影作品奖和最佳彩色摄影作品奖。并为吴印咸的黑白组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武警时新德的作品《人民共和国万岁——40年大庆》颁发了特别荣誉奖和特别新闻奖。



第十三届全国影展(1984年)作品:《宝钢圆舞曲》郑鸣 摄



第十四届全国影展(1986年)作品:《狂舞》 吴宗其 摄



第十五届全国影展(1988年)作品:《世界第一中锋郑海霞出场》 罗更前 摄



第十六届全国影展(1990年)作品:《白头到老》 盛琦 摄


六、“专业”摄影队伍人员变化


伴随着更具有群众广泛参与和繁荣我国摄影事业性质的全国影展发展历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数的变化,常常会被理解为我国“专业”摄影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1956年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创办以来,一直到“文革”前最后一届全国影展(1965年)期间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摄影学会会员总人数只有549名;“文革”期间,会员人数仅增长7名;1976年至1985年期间,协会会员人数大幅度增长1663人;1986年至1995年的十年基本稳定,会员人数增长1692人;1996年以后,我国摄影人群大幅度增加,相应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数也显著增加,到2006年下半年,会员总人数超过1万人;2014年下半年,协会会员人数突破2万。



第十七届全国影展(1994年)作品:《气贯长城》 周万萍 摄



第十八届全国影展(1997年)作品:《金色的希望》 高健生 摄



第十九届全国影展(1999年)作品:《神箭出鞘》 王琦 摄


七、来稿创纪录


第二十三全国影展( 2010年),在无奖金、只收纸质摄影作品的前提下,仍然创下历届国展来稿数量记录。这一届参与人数多达1.5万余人,收到作品183661件。千分之五的入选率也使得这一届全国影展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为了应对这一特殊状况,评选被分为两个阶段,经过22人组成的史上最大规模评委会,分别在北京和宜春,前后历时10天的评选,共评选出来900余幅组的入选及20幅推荐作品。从这一届之后,第二十四届全国影展开始,为兼顾来稿数量和质量,不得不对参与者的投稿总量进行限制,规定每位投稿者投稿数量不得超过10幅/组,尽管如此,第二十四届全国影展也收到了11万余幅摄影作品。



第二十届全国影展(2002年)作品:《英雄探妻》袁学军 摄



第二十一届全国影展(2004年)作品:《都市“美容师”》何亚都 摄



第二十二届全国影展(2007年)作品:《风雨兼程》袁培德 摄


八、呈现多元化


全国影展前期入选作品反映祖国建设、社会生活较多,占65%以上;纯人像占10%;风光静物、花卉、动物合计不足15%。


“改革开放”以后,摄影事业迅速发展,创作方法开始多样化。以1999年,第十九届全国影展为例,奖项设置有:社会生活与社会风貌类;科教、文体、军事类;风光、花卉、动物类;人物类;广告、静物、特技镜、暗房加工(电脑制作)类。社会生活占53.3%、风光动物占31.2%、人物占6.2%、科教文军占5.2%、静物特技占4.3%。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自1957年创办以来,至2012年已经成功举办了24届,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如今,全国影展则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崭新局面,已形成包括记录类、艺术类、商业类、多媒体类,涵盖摄影各个领域和题材。2015年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已经进入评选阶段,评选结果将于近期公布。



第二十三届全国影展(2010年)作品:《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田鸣 摄



第二十四届全国影展(2012年)作品:《蒙古马》王争平 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