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巴松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7913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6:40:14 楼主

        巴松湖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神湖,藏东南雪峰林立、森林密布的自然环境给它动人心魄的优美风景;宁玛派神秘高深的密宗教义给它带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工布藏族也是藏族中非常不同的一支,他们的服饰、建筑、宗教节日都与广大的藏区不同,这里是藏区中独特的一隅。 踏着晨光,转湖的藏民上路了。传说,这个神湖能赐予人心灵的宁静。 巴松湖的气质与宗教追求的境界似乎有种神秘的共通。早在600多年前,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高僧就在湖心岛上修建寺院,几经兴衰,湖与寺宁静依然。<p>“如果世界上真有天堂,那么天堂就在巴松湖;如果真的有世外桃源,那么桃花源就在巴松湖的湖心小岛上。”</p><p>在北京,我就曾听到有人这么说。2002年5月,我有幸参加一次对藏东南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考察,终于能够亲自去感受那个深藏在雪山和密林中的藏传佛教神湖,我感到分外激动。因为巴松湖是藏东南最典型的堰塞湖,而生活在湖畔的工布藏族又是我们了解最少的藏族分支,所以我们决定把考察的第一站就设在巴松湖。</p><h3> </h3><h3>初窥宁玛神湖巴松湖</h3><p>乘车从拉萨出发,一路东行,翻过米拉山口,走过很长的崎岖山路,熟悉地形的领队让停车,带着我们徒步缘山而上。山不太高,但绿树遮目。拨开树的枝丫,露出的是山脚边浅绿的湖和湖中间深绿色的小岛,终于到了我们期待很久的巴松湖!</p><p>水,是温柔秀美的。远处的山,挺拔而骄傲。它们凑在一起勾勒出湖的轮廓。群山有如一双骨节粗壮的大手,小心地捧着一掬碧水。山林寂寂,如有所思。山峰的白色积雪,标志着我们身处雪域高原;或浓重或轻柔的云,在峰顶附近徘徊。落日心不甘、情不愿地隐向山的背后,它映照着云,使她们改头换面,变幻成淡粉色的霞。由冰雪融成的湖水,清澈碧透,可以洗去人们眼底、心中的尘埃。</p><p>蓝天、白云,雪峰、神湖,满山盛开的高山杜鹃和随风飞舞的经幡,让我们这些初来者完全忘记了旅途的劳顿,都看呆了。有人把巴松湖称为“东方的瑞士”,但我感觉这里根本不像瑞士,而像人的内心世界——纯洁少女内心的清灵、隐居修行者内心的宁静,再加上大智大慧者的那种让芸芸众生可望而不可及的超然所组成的湖。这样的一个湖,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只能用抛弃了所有烦恼的心来体会。</p><p>沿山路穿过密林下到湖边,湖心小岛上绿树葱郁,一座小小的庙宇从树冠中露出顶来。湖中小岛与湖岸间有一钢索相连,索上挂着木排,是平时用来渡人上岛的。此时木排静静地停在岛边,岛上杳无人声,像是走进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画中。回望刚才走下的小山,浅浅的月亮已升在了山边。天色渐染渐墨,月儿变得分明起来,月光照在湖面上,有那么一鳞半爪的反光,像是什么瞬间的心动……</p><h3> “太阳宝座”中的绿水</h3><p>巴松湖,又名错高湖,藏语意为“绿色的水”,湖岸一侧有神山,每年都有藏民来此转湖、转山祈福。巴松湖四周雪峰环绕,湖面海拔有3500多米,是一个高原堰塞湖。它原本是一条雪山融水汇成的小河,后来因山体滑坡阻塞河道,积水成湖。巴松湖具有典型的堰塞湖的特征,湖的形状狭长,总长达15公里,宽仅3公里,湖水很深,平均在60米以上。因为湖水来自冰川的融化,所以水清澈异常,在天气好时,可以看到水下二三十米深处石头的纹路。</p><p>巴松湖与其他高原湖泊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四周森林密布,而不像羊卓雍错和纳木错那样是光秃秃的湖岸。巴松湖所在的林芝地区是整个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最好的地方。林芝意为“太阳的宝座”,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地区,在这里青藏高原一改苍凉荒芜的景象,呈现天蓝水碧、林密鸟鸣的景色。两列巨大的横向山系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在藏东南地区改变走势,逐渐与横断山脉的纵向山脉交汇转向南方。山间几条大河切开的裂谷使得来自印度洋的暖湿空气得以长驱直入,给藏东南地区带来丰沛的雨水,滋润出密布的森林。巴松湖就处于“太阳的宝座”的雪山丛中,既得高原的神秘和圣洁,又得森林的生机与绚丽。</p><h3> 投奔岛上的老桑布</h3><p>再次到渡口边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上午了。木排上站着一个表情严肃的藏族人,双手交替地拉着钢索,缓缓向我们驶来。渐行渐近,他发现了领队的光头,认出来是旧识,古铜色的脸上大嘴一咧,露出一个无声而灿烂的微笑。</p><p>拉木排的藏族人名字叫桑布,今年63岁,家在30公里外的小村里。13年前,他的妻子去世,他就来到岛上的错宗寺,投奔寺里与他相识的喇嘛,在岛上修行积累功德。后来寺里的那位喇嘛圆寂了,他就一直留在寺里,帮寺里料理一些日常杂务。</p><p>我们上了木排,脚边的湖水却不像远观时那样绿了,显得湛蓝而透明。深深的水底,树的残枝一目了然,却难寻鱼的踪迹。湖水看起来就有一种凉意,冰山融雪形成的湖果然与众不同。当地人说,曾经有一个“勇敢”的外国人,脱了衣服一头扎进湖里,却用更快的速度从水中蹿出,裹上羽绒服又钻进了汽车里,打开了车的暖气,再也不肯出来。</p><p>木排行到了对岸,令人惊讶的情景呈现在眼前:渡口边的水中全是成群结队的鱼,是那种被称为“高原裸鲤”的无鳞鱼,好像整个湖的鱼都在这里集结了起来。带着疑惑我们走上了小岛,小岛不大,几个转折就到了岛中心的寺庙——错宗寺。</p><h3> 在神湖中修行的尼姑</h3><p>错宗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寺庙,“错宗”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湖中的城堡。宁玛派形成于公元11世纪,是藏传佛教中产生较早的一个教派。由于它吸收和保留了大量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的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佛教徒藏匿的经典,因而古旧,所以称宁玛(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加上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红教以密宗修习为主,其思想受汉语系佛教影响,与内地禅宗“明心见性”说法相似。</p><p>现在驻守错宗寺的是3个20来岁的年轻尼姑,她们来到岛上的时间还不长。错宗寺在很久以前是尼姑的寺庙,但后来由喇嘛居住和主持了。这里原住着的那位与桑布认识的喇嘛很有道行,曾在尼泊尔学得了医术和经法,住到了这小岛上的错宗寺里,为远近的乡民念经、看病,很受当地人的爱戴。他圆寂后,又先后来了几位喇嘛,但政府希望把错宗寺恢复为尼姑寺,所以从工布江达的一个大寺庙里派出3个尼姑来到错宗寺。</p><p>3个尼姑刚来不久,此时一人在收门票,一人在大神古茹的塑像前,为祈祷者敲响上达天听的声音,第3个却遍寻不见。我们带着这小小的疑问,开始“转岛”。</p><p>“转岛”是从庙前左手的一条小路开始,从那里可以下到湖边。一路走来遇到一处圣迹,据说祈祷的信徒将哈达于此处投入湖中,哈达能自动沉入湖底。仔细辨认的确有很多哈达沉在或近或远的岸边,观察一下近岸的哈达,却发现有小团青稞麦裹在其中。这既是一种对湖神的敬献,也是哈达能够沉底的原因之一。</p><p>“转岛”归来回到了寺前的小广场,寺门的对面长着一棵有浓阴的大树,桑布正坐在大树低矮的枝节上,沐浴在树叶缝隙间洒落下来的阳光中。庙旁还有一处两层的砖房,此时木门虚掩,屋顶上的烟囱中有烟升起。有好奇之人推门探寻而入,过了许久,手执一张烙饼而出,引得余人纷纷仿效。屋中的烙饼者,就是岛上的第3个年轻尼姑。虽然羞于见人,她却乐于将自己烙的饼与众人分享。</p><p>在我们晒太阳、吃饼的时候,一只青灰色的野羊忽然从草丛中窜出来。林芝地区森林葱郁,森林里野生动物种类很多。来巴松湖前,就听说庙中收养了一只受伤的大角羊,它还颇具个性,喜欢和人顶牛。</p><p>我小心地接近它,用剩在手中的烙饼诱惑它,没想到它很温顺地从我的手上咬着饼嚼起来。原来,从前那只倔强的磐羊已经伤愈,被送归山林了。眼前这只青羊,也是有伤需要调养的。桑布告诉我们,冬天巴松湖湖水结冰,原先养的那只磐羊从冰面走上岛来觅食,等到春季冰融湖开,它就无法离开岛了。在错宗寺的大喇嘛圆寂以后,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寺里没来别的僧人,整个岛上就只有他和那只大脾气的磐羊在一起做伴。</p><p><br>老桑布安排年纪最长的尼姑去劈柴,最小的仍去烙饼做晚饭,另一个去收拾经堂,他自己则走进一间小木屋里。这位藏族老人俨然是这个岛的“家长”,安排众人的日常生活,3个年轻的尼姑都非常信任他,感觉就像一个父亲带着3个女儿一样。</p> 如果世界上真有天堂,那么天堂就在巴松湖,如果真的有世外桃源那么桃花源就在巴松湖的湖心小岛上。 老桑布已经在岛上住了10多年,除了念经修行,他还负责摆渡等日常杂务。 桑布每天都要往湖里撒糌粑,巴松湖里的鱼常聚集在岛边等待美餐。 工布藏族生活在藏东南,相对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建筑和广大藏区很不相同 他们穿用羊毛氆氇做成的“果秀”、用平平的石板当锅烙饼。<h3> 走入工布藏族的村庄</h3><p>林芝地区低海拔、相对湿润的地理环境使生活在藏东南地区的藏族人与其他地区的非常不同。林芝的藏族自称“工布人”,意为生活在凹地里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饰、住房、节日,甚至语言都与普通的藏族不同,是迄今我们了解最少的藏族分支。巴松湖所在工布江达县生活着很多工布藏族人,我们此行将拜访他们的村落。</p><p>走出巴松湖,又上了颠簸的土路,巴松湖又名错高湖,所以这里地名就叫错高乡,乡政府设在离巴松湖8公里远的结巴村。村里有六七十户人家——这在当地算很大的村子了——都是工布藏族。大多数藏族的民居都是土石结构,但在藏东南,森林资源丰富,民居都是用木头建造的。这里天气不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那样严寒,而且多雨湿润,生活在这里的工布藏族从前主要以打猎和伐木为生。近些年来森林资源衰减较为严重,国家制定了保护森林资源的规定,现在大部分的工布人以放牧和采集草药为生。林芝地区是很多藏药植物的产地,现在藏民每年春天采虫草,夏季采松茸,收入水平在藏区相对比较高。</p><p>村里遇见的男女都穿着工布藏族特有的服装——用氆氇制成的“果秀”。氆氇是手工用羊毛织成的毛呢,比一般的毛毯要薄一些,非常保暖。西藏不产棉花而多羊毛,所以氆氇就相当于内地人使用的棉布,是做服装、鞋帽的主要材料。</p><p>据说曾有一位叫吉布的工布王非常英勇智慧,在他统治时期,工布部落昌盛无比,农牧民十分爱戴他。但在一次战争中,吉布王不幸捐躯,被敌人砍掉头和四肢。在殓埋他时,几位老阿妈用自己织的氆氇一针一线地为国王缝制了祭服。为了纪念吉布王,工布地区的男女老幼都穿上这种衣服,取名为“果秀”。</p><p>工布的果秀通常用染料染成暗红色,它的剪裁非常简单,是在近似长方形状的氆氇上剪一个洞做领口,没有袖子,腋下的开口也不缝死,而是用腰带把前后两片系在一起。果秀在藏东南地区流传已有700多年而未被其他服装所取代。工布的帽靴也有自己的特色,工布帽手工缝制,精致且美观,帽是圆形的,帽底缝一层缎子,帽沿镶一条虹形彩缎。穿上整套工布服装,无论男女,都显得英气勃勃。</p><p>我们走访了几户工布藏族人家,都受到了热情的招待。晚上躺在暖和的氆氇毯子上,屋里弥漫着木头散发出的特有的香味,脑中不停地涌现巴松湖千变万化的水色与远处巍然不动的雪山。我心中默默祝愿:让这片天空永远这么纯净,这片土地永远这么安宁。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