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太白:中国东部可以感受雪山的地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7668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7:04:12 楼主

        太白山是秦岭中最为高大雄伟的山。秦岭的最高峰——拔仙台就在太白山上。太白山有许多特色:野生动物、珍稀植物众多,人文历史遗迹丰富等等。 但是它最有吸引力、最突出的魅力是什么呢?本文作者认为:它的魅力是:它是中国东部惟一能让人感受雪山的地方。 太白山的冰斗湖之一——大爷海。5月初的大爷海仍旧是一片冰天雪地。通常只有在夏季冰雪融化之后人们才登上太白山祭拜神灵,所以太白山的庙观在长长的冰雪季节都处于废弃状态,却为来此考察的科学家和登山爱好者提供了得以御寒的场所。<p>在眉县的汤峪镇我们准备住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山。饭店对面的山坡上,一片片刺槐树正在开花,把山坡染得一片雪白,香气阵阵袭来,令人陶醉。刺槐树是暖温带的指示性树种,在秦岭以北广泛分布,秦岭以南就很少见到了。我们来时,北京的刺槐树还没有开花,北京的刺槐树在5月1日左右开花,刺槐树一开花,北京人就知道夏天开始了。这里的刺槐4月20日左右开花,现在正是盛花期。</p> 从卫星遥感影像图上看秦岭,你会惊奇地发现秦岭中河水和溪流是如此地密集。就是这无数条水流,千万年来侵蚀切割着秦岭,造就了千沟万壑、崇山峻岭。也正是这样纵横的千沟万壑、崇山峻岭为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回旋和躲避人类侵扰的理想场所。<p>房间里戴君虎博士正在挑捡第二天登太白山的行装,多余的行李将放在车上,两天以后车在秦岭南坡的厚畛子镇等我们。究竟要带多少保暖的衣服?戴博士正在计算太白山上的温度:这里海拔500多米,我们要登顶的太白山主峰——拔仙台3767米,二者相差大约3000多米。高山降温的一般规律是海拔每上升一百米,温度下降0.5—1℃,太白山这里5月份是每上升100米温度大约下降0.6℃。现在这里气温大约是20℃,那么山顶的最低温度将在0℃左右。我们全都带上了毛衣、毛裤和防寒服。戴君虎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秦岭太白山的高山林线,他曾六上秦岭,是一位研究秦岭植被分布的专家。</p><p>我们的另一位专家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刘闯研究员。我想起打电话邀她来秦岭时的情景。</p> 滚过艰难的路<br>从大爷海到太白山主峰——拔仙台的一段路,由于积雪,稍有不慎我们就会深陷雪中动弹不得,刘华杰教授为了不被陷在雪里,连滚带爬地前进。<p>“上秦岭没有够,有瘾,你们登不登太白山的主峰——拔仙台,如果登,我就去。”</p><p>“当然登。”</p><p>“我去。”</p><p>我知道她读研究生时,论文写的是秦岭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为了论文,她七上秦岭,对秦岭是很熟悉的。但她现在身兼数职,忙得很,能来吗?我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但她一口就答应了,出乎预料。</p> 太白山考察线路图<p>考察队的另一位成员——北大的刘华杰副教授是哲学系的,专业是科学哲学和科学传播,但他的业余爱好是植物分类,已经有几本相关专著问世。还有他本科学的是地质,秦岭之行,有他加入,岂不是既有思想,又有知识;小的我们可以请教一棵小草属于何科何种;大的我们可以在太白山上讨论人生的意义。显然他是队伍中科学家兼牧师的角色。</p><p>贺明静先生专业是地质,曾经在石油部门做过找油的工作,后来到陕西师大当教师,他对地质构造和岩石很有研究,秦岭之行,他是我们地质和岩石的科学顾问。</p><p>还有一位陕西林业厅的工程师张金良。他是本地人,对情况熟悉,又帮我们与各地联系行程。</p><p>4月30日,从秦岭北坡的眉县汤峪镇,我们出发进山。行程是:乘车到下板寺,在那里乘索道到上板寺,然后徒步登山,晚上争取住到太白山主峰下的古冰川造就的冰斗湖——大爷海旁的一座庙里。</p><p>出发时,天气很好,车沿着汤峪河谷向上攀升,满山满谷都是绿色。我没想到秦岭的北坡植被这样茂密,也没有想到风景这样美。经常是一个弯道过来,迎面就是峡谷中直立千仞的崖壁;有时崖壁上还有残留的古栈道。林中传来布谷鸟的叫声,提示着春天还没有远去。</p> 7月的大爷海已然是另外一种天地。摄影/范敬康<p>车越爬越高,窗外的景观也在不断地转变,温度也在降低。当红树皮的红桦林变为弯曲的牛皮桦林的时候,戴博士告诉我,这里的海拔大约2600米了。落叶松林带出现时,我们知道下板寺到了。这里的海拔高度2800米,在这里我们将乘缆车上到上板寺。这时外面下起雨来,天气变得更冷了,我们不得不穿上防寒服,穿上以后,还是觉得冷,索道站旁有租羽绒服的,我们每人租了一件,两件衣服套在一起,人显得很笨拙,但上山后的经历证明,租羽绒服真是明智之举。</p><p>缆车送我们到了海拔3200米的上板寺。从这里我们开始了艰难的徒步。从上板寺到文公庙,我们是在一片石海上行进的,一块块巨大的砾石,顺着倾斜的坡面一望无际地倾泻着,这种景象让我激动不已。让我想不到的是,在离大城市西安这样近的地方,竟能看到如此壮观的冰缘地貌。记得在横断山大香格里拉考察时,我们是在4000多米的高度上,历经千辛万苦在稻城、贡嘎山才看到了像这里这样壮观的石海和石河。</p> 二爷海冰斗湖位于拔仙台西南,海拔3650米,面积约4700平方米。由冰川刨掘而成得三壁陡峻、一方开口、中间凹下的圆形洼池,在冰川消失后,蓄水而成冰斗湖。五一期间一些上海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慕名而来。<p>要知道在中国大陆的东部、东经105°以东的地方,最高的山峰就是太白山的主峰——拔仙台了。尽管太白山没有永久的雪线,也没有现代的冰川(要看有永久雪线、冰川的雪山,最近的地方,也要从这里向西再走400多公里,才能见到四川松潘县的岷山的主峰——雪宝顶,它是最靠近中国东部的有永久性雪线和现代冰川的雪峰),但是它却是中国东部惟一能给人雪山体验的高山。古时候,“太白积雪六月天”被称为太白山一景,说明太白山有季节性的雪线存在,比如5、6月份,山顶白雪皑皑,山坡绿色盎然,这种白与绿的对比是东部其他山脉所没有的景观。其实我觉的太白山最有特色的是冰缘地貌,这更是东部其他山脉无法与之相比的。</p><p>冰缘地貌是指在高海拔的大山上雪线附近的地貌景观。塑造这种地貌的力量是气候,这一带的特点是,冰雪时而融化、时而冰冻,融化—冰冻反复地进行,甚至每天都在进行。这造就了许多奇特景观,譬如:这种融化—冰冻的反复作用可以把地下埋藏的石头拔出来,也可以让地上的石块摆成一个圆圈——石环,更重要的作用是把岩石劈裂和崩解,造成一种壮观的风景——石海和石河。</p> 比大河更壮观<br>大大小小的石头在太白山上一泻千里,这石海、石河的景观,让大家兴奋不已。刘华杰教授激动地躺在石头上,不忍离去。<p>从文公庙去往大爷海,我们基本是走在太白山的峰脊线上。想不到高耸入云的太白山的峰脊是这样:原本完整的坚硬的花岗岩峰脊,在冰冻作用下支离破碎,危如累卵,好像随时都会崩塌下来。看着这种景象,你很容易就明白了石海、石河是怎样形成的了。高山上的岩石本身存在着许多节理和裂隙,天气变暖时冰雪融水、雨水进入岩石的缝隙,天气变冷时,进入缝隙中的融水、雨水冰冻膨胀,将岩石劈裂和胀开。这种过程百年、万年、千万年地进行,再坚硬的岩石也会瓦解崩溃,最后形成一片巨石的海洋,或者形成向下流淌的石河(石河也叫石冰川)。</p> 壮观的石海<br>冻融作用崩解成的大小石块在倾斜的坡地上受重力作用而不断向下缓慢地滑移或滚动,好像冰川一样。太白山上随处可见的石河、石海等冰缘地貌,这是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很难见到的景观。<p>冰缘地貌实际上比雪山上的永久积雪和冰川在形式上更丰富多样,我认为冰缘地貌是非常壮观、非常值得欣赏的风景。但是遗憾得很,冰缘地貌并没有进入主流社会的审美视野。人们经常对一汪小小的湖水、一条并不起眼的瀑布大加赞美,但是面对浩瀚的石海和一条大河一样的石河却无动于衷。</p><p>正当我陶醉在石河、石海的景色中,以为见到了伟大的风景时,七上秦岭的刘闯教授却告诉我,更壮观的石海在由此向西的跑马梁上。</p> 冻融作用引起的岩石崩解<br>冰缘地区季节、昼夜温差大,裸露地表的岩石节理、裂隙不断发展。白天,冰(雪)融水渗(流)入裂缝,夜晚气温下降结冰而体积膨胀,促使节理、裂隙扩大。冻结和融化作用的反复交替使岩石解体、崩裂成角砾、碎石,形成满山遍野大小不等的石块。在地表比较平缓的地方,分布成石海;凹地或沟谷的缓坡上,由于重力作用而成石河;坡度较大的地方则成倒石堆。 斜坡岩屑热胀冷缩时移动示意图<br>岩石崩解形成和积累的石块因温差变化以及干湿变化而发生膨胀或收缩。胀缩结果使岩块互相推挤,在斜坡上沿重力方向下滑或滚动。每次胀缩都使石块从原来位置向下移动一小段距离。日积月累,即可观察到明显的蠕动现象。 斜坡地面冻融交替引起岩屑移动示意图<br>冰缘地区,冻融作用是引起石块蠕动的主要因素。当地面冻结膨胀,升到CD位置,石块则随冻结膨胀从原来的M位置抬升到M‘上;解冻时,地面恢复到原来的AB位置,但石块因受到重力顺坡分力的作用,由M‘下移到M‘’的位置。经过反复多次的冻融作用,石块将不断顺坡向下蠕动。<p>跑马梁长达20多公里,当地人称“40里跑马梁”。它是秦岭主脊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3400米以上,跑马梁的奇特之处是它虽然是秦岭的主脊,但由于它是某一地质时期秦岭残存的最古老的夷平面,它的上面竟是平的,平均宽度近百米。因此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不上高山,不见平地。”就是说秦岭南坡北坡都是崇山峻岭,只有爬上跑马梁,才能看到平地。其实那上面并不是平地,而是原有的基岩经冻融作用崩解而成的由各种砾石组成的乱石的海洋。</p> 滚滚石河<br>冰雪时而融化,时而冻结,反复进行,使得岩石不断地崩解向山下滚动或滑移,形成了壮观的滚滚石河。<br>采用佳能EOS1DS Mark II数码单反相机拍摄。 石环<br>地表比较平缓的冰缘区,夹杂有碎石的活动土层中,水分冻结膨胀可把碎石上抬,其下的空间为细屑充填、补充,抬升到地表的碎石则向周边移动。这种冻融作用反复进行的结果,形成四周由较大的碎石环绕而中间微凹,平面上成环形地貌——石环。太白山区域的石环主要分布在跑马梁平缓处和三爷海、三官殿的低平地。<br>冬季冻结时,地面因冻胀作用而整体上升,其中较大的砾石也被抬高(见图2)。春天解冻时,砾石以外的沙土地面,因导热更快而解冻,地面又融缩下沉,恢复至原状,唯独砾石仍然高起,因为砾石导热慢,使砾石下的砂土仍然冻结(见图3)。当砾石下部土层全部融化时,所留出的空隙很快被周围融化的细土和小砾石填充,结果砾石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而被抬高。(见图4)。这样的过程经过反复多次,砾石就逐渐被挤到土层的表面上来。到达地面的砾石,再经过地面的冻胀融缩过程,沿着缓倾的地面,发生水平方向的移动,逐渐到达地面的低处,聚集成环状。<p>刘闯给我讲起她走跑马梁的经历。她的路线是从秦岭的南坡上,经过跑马梁,然后由秦岭的北坡下。</p><p>那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刘闯请了两个洋县的农民做向导,又经过种种波折,最后在县长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年轻的妇女主任作陪伴,陪同她一起翻越秦岭。记得上山时,南坡的城固、洋县山下的橘园,金黄的橘子挂满枝头,许多橘园正在收获橘子。当他们越过秦岭,到达北面的眉县时,那里的果园是苹果,枝头上的苹果也在收获。</p><p>谈起这些奇妙的经历来,刘闯至今都沉浸其中,感叹不已。然而,更刻骨铭心的经历是在跑马梁上艰苦跋涉的过程。</p><p>“在10月的雨季,走过跑马梁的人,一生中再不会有困难了。”刘闯说。“当地人说,跑马梁跑死人。意思是说,跑马梁路途漫长,极其艰难,能累死人。凌晨2点多钟我们就出发了。当我们爬上跑马梁,天刚刚放亮。绵绵的细雨夹着雪花,随着嗖嗖的冷风散落下来。跑马梁上奇形怪状、大小不一的石头表面都结了一层薄薄的冰,石头之间被雪填充。我的眼前就是一片石海,没有什么路,踩着石头,一哧一滑、深一脚浅一脚向前走就是了。冷风夹着雨、雪刮在脸上,落到身上。雨雪渐渐淋湿了棉大衣,越走越沉……”</p><p>刘闯与三位当地人艰难地跋涉着,他们一步也没有停留,因为一旦停留,她担心就再也走不动了,况且跑马梁上一片石海,毫无遮挡物,停留也找不到躲避寒风的地方。直到下午7点多钟,他们才到达大爷海——他们计划中的宿营地。大爷海是一个第四纪冰川塑造的冰斗湖,它的三面是残存的角峰和刃脊,一面是冰川作用遗留的“U”形谷。一般攀登太白峰的人,都要在这里停留、住宿、休整,以恢复体力,好第二天下山。</p><p>在大爷海边的一个用来堆放建庙工具的凹陷处,刘闯他们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p> 风雪破庙不眠夜<br>在大爷海旁边的破庙,我们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两个当地的农民在这里提供简单的食宿。晚上盖了几条潮湿而沉重的棉被,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却还是冻得哆哆嗦嗦,难以成眠。<p>我们也在大爷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当我们走过了石河到达文公庙时,已经下午6点多了,天还没黑,据说这里到大爷海用不了一个小时的路程。</p><p>让我意外的是,这个海拔3500多米处的文公庙,供奉的神竟是唐代大诗人韩愈。不知是何原因,韩愈成了民间传说中掌管太白山的神,而在此享受香火。据说这与韩愈反佛教有关,因太白山是道教的世界。韩愈因批评皇帝迎接佛骨——舍利而遭贬岭南,他为此写的诗给秦岭做了一个大广告:“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p><p>在文公庙,我在心中向韩愈跪拜以示感谢,因为韩愈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使我避免了一个大的知识错误。来之前,我翻看两位地质学界的泰斗赵亚曾与黄汲青在上世纪30年代考察秦岭后所著的《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一书,书中说:“秦岭之名乃外国学者所定,而并非吾人习用之名,此与外人呼大江为扬子江同一例。”本来我已接受这种说法,并拟在文章中采用。忽然“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在我的脑海中涌现,秦岭之名怎么会是外国人给起的呢?韩愈不是说得清清楚楚吗。我避免了一次大错误。这两句诗写得太好了,我从来没有刻意去记住,它怎么会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在我的脑海里涌出呢?真是神奇,我对韩愈钦佩已极。</p><p>庙中的道士们只是夏季来这里,我们来时,道士还没有上山。听说大爷海的庙里,也没有道士,只有一两个民工在那里烧水煮饭,为五一假期登山的人提供服务。</p><p>后来我们才知道这里的条件比大爷海好多了,可是我们中的两位科学家刘闯和戴君虎都曾在大爷海有过难忘的经历,因此我们希望在大爷海过夜。在文公庙休息了一会,我们就上路了,一出门,就是一个由石海铺就的大陡坡,我们中有两位已出现了高山反应,但是没有谁停下脚步。忽然文公庙有人追上来,告诉我们天要黑了,又要下雪,最好住在文公庙,不再向前走了。我们已经沿着大坡爬上了许多路,不愿返回,就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又继续赶路了。过后想想,这一幕很像武松要过景阳岗,店家劝他住下,明天再走,而他偏要走那一幕。</p><p>爬过了那个扇面一样的石海的陡坡,路变窄了,我们此时是走在太白山的峰脊线上,这条线既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动植物区划的南北分界线。走在峰脊上,南方北方,山呈万象,尽收眼底;山南山北,云海翻滚,已在脚下。</p> 平缓的跑马坡<br>当地人因地势平缓叫这里为跑马坡。虽然平缓,但这里海拔高度却高达3000多米,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里是高山草甸和落叶松林带的过渡地带,林线清晰可见。<p>眼看着从北面飘来了大片大片的云团,沿着陡坡向上攀升,一会儿我们就被裹在云雾之中了。接着就是风和雨,很快雨就变成了雪,接着雪又变成了黄豆粒大小的冰雹,打在脸上很疼,落在羽绒服上噼噼啪啪地响。气温急剧地下降,脚下的石头上也开始结冰。</p><p>我们走得越来越慢了,而夜幕降临得却越来越快了,能见度越来越低,路也被雪掩盖了。我和刘闯教授在后面,与前面两位失去了联系。呼喊他们的声音好像被海绵吸去了,连一丝回音都没有。这时想起上海的登山爱好者迷路,冻死在大爷海附近;西北大学的两对恋人迷路,两位男士冻死等许多太白山上的悲惨故事。眼前的情况确实有些恐怖。</p><p>其实我们已经离大爷海很近了。我们试探着前进,忽然我看到了刘华杰写在雪地上的字:“我们向前走了。”我们立刻信心大增,继续向前。转过一处崖脚,大爷海出现在眼前。</p><p>这时雪也停了,雪中大爷海旁边的破庙此时在我们的眼中亲切得有如故乡的老屋,我们向它奔去。然而就在前面的小坡上,我陷到了雪中,竟然动弹不得。试图用手去挖,只挖了几下,手已经冻得不能动了。刘闯教授过来帮我,也陷进雪中,刘华杰和戴君虎前来相助,我们才脱离了困境。由此我想到在高海拔的大山中,在雪线附近,许多貌似平常的地方,其实却暗藏杀机。</p> 高山反应<br>在太白山上跋涉的两天里,我们碰到了许多登山族。虽然太白山海拔并不是太高,但仍然有许多人出现高山反应。图为经验丰富的刘闯教授在鼓励一个高山反应严重、脸色煞白的登山者一步一步向下挪到海拔低的地方。<p>经过一番雨雪冰雹的洗礼,我们的衣服鞋都湿透了。破庙里四面透风,还没有烤火的燃料。刘闯教授出去把一根搭帐篷的杆子取来,燃起了一堆火,我们围着烤衣服。晚饭是方便面,10元一碗。睡觉是在放东西的二层阁楼上,墙壁露出一道道宽宽的缝隙,风在外面吼叫。我们几个人和背包的民工挤在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这情景和刘闯教授十几年前的经历差别不大。 </p><p>第二天早上,从大爷海出发,大约一小时之后,我们登上了秦岭的主峰——拔仙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由大大小小的石块组成的石海,又是壮观的冰缘地貌。 </p> 天变晴了<br>5月1日早晨,考察队登上了秦岭的主峰拔仙台。这时天也开始变晴了,开阔的视野和晴朗的天气扫去了我们昨夜的困顿、寒冷和疲倦。在下山的途中,本文作者单之蔷情不自禁席地而坐,记起笔记来。摄影/戴君虎<p>下山时,正逢五一假期,上山的背包客络绎不绝,有上海的、杭州的、桂林的、福建的、南京的等等。这些背包客,设备专业,经验丰富,他们大多数人是通过网上旅友的帖子,知道了在中国如此靠近东部的西安附近,还有可以看到冰川遗迹、体会雪山感觉的地方——太白山。</p><p>站在二爷海的高处,望着爬山的背包客,我好像看到了当年我在阿尔卑斯山上看到的情景。我问一位福建的背包客:“你说,中国人的户外时代是否已经到来?”他说:“早就到来了。”</p><p>中国人户外活动的时代早已经到来,可是陕西省和太白山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p><p>当我们从拔仙台经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药王庙、南天门下山时,更证实了这一点。我们走的路基本上是原始的状态,也没有可供登山者休息、餐饮的地方,只有当地的山民临时提供的一些简单的帐篷等。</p> 玉皇池是目前太白山上最大的高山湖泊,位于三爷海南侧120米处。玉皇庙三面陡壁合围,其东北侧坡面重力崩塌严重,形成石堆,崎岖不平。然而这里却是登山客最喜欢的地方。<p>当我从南坡下到汉中,完成了秦岭的翻越时,才知道我过去对秦岭的印象与实际相差甚远。说到岭,在我的脑海中出现的是横在眼前的一长条状或线状的山脉。查《辞海》,岭的解释是:山的干系。可是秦岭根本就不是一条线状的山脉,而是一个山的海洋,是一个由千山万水汇聚而成的庞大的山系。它西起甘肃东南,东至河南的伏牛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把秦岭山峰的海拔高度标出来,分级后,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从南向北可以分出三个阶梯来,呈现一种南缓北陡的形态,即南坡宽缓而长,北坡高峻而短,秦岭的山峰好像一层层波浪,从南向北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在太白山一线,达到高潮,其中最高的一朵浪花就是太白山的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p> 从陡峭的北坡看太白山主峰,最高点即为拔仙台。摄影/范敬康<p>秦岭是一个巨大的山的组合,但历史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当地人都给自己家乡所对的山起了自己的名字。如西安人给他们所对的秦岭起了一个“终南山”的名字。蓝田人叫他们的秦岭为“王顺山”,华阴人把他们的秦岭叫“华山”,眉县人叫他们所对的秦岭为“太白山”……若把秦岭中有名有姓的山列出来,恐怕千个也不止。秦岭中还有许多叫岭的山,比如:华山的南面就有海拔2600多米的草链岭,宝鸡与凤县之间有凤岭,太白山的南面就分布着九道岭:青杠岭、老君岭、卡峰岭、父子岭、财神岭等,秦岭的东部是掌指状叉开的几道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等。</p> 太白红杉(又称落叶松)是太白山特有的树种,图为在秦岭北坡海拔大约3000米左右的地方,太白落叶松林带的景观。摄影/范敬康 独叶草,第四纪冰川留下的活化石,因其结构特殊而非常珍贵,有许多植物学论文都讨论过它的特殊形状。摄影/范敬康<p>踏上归程时,我在心中暗自地庆幸,庆幸我从北到南,翻越了秦岭,通过我的双脚,我知道了秦岭山有多高,路有多险,秦岭之行,校正了我过去对秦岭的许多错误认识,秦岭在我的心中再也不是过去的秦岭了。 </p> 山峦叠嶂 横亘中国南北间<br>印象中以为秦岭就只是一座岭,深入其中才知它的博大:西起甘肃临洮,东抵河南鲁山,绵延约800公里的秦岭山脉,南北竟然可宽达200公里!在如此庞大、宽厚的山体里,有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它们从南至北,层层叠叠。从东到西,如波浪起伏,绵延无限。秦岭,这个中国南北地的分界线,就是这样由一系列山体组成,横亘在中国的中部,起着屏障的作用。而我们也只有透过摄影师航拍秦岭的镜头,才能一睹秦岭真容。摄影/田捷砚 秦岭遥感卫星三维立体图<br>蜀道是古代连接关中汉唐西安,穿越秦岭到达汉中,再通往四川平原的道路。在汉中以北穿越秦岭的道路自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褒斜道是沿着褒水(今褒河)与斜水(今石头河)形成的一条道路,北起眉县斜谷口,南至汉中城北褒谷口,全长470里,是秦岭间出现最早的一条交通大动脉。陈仓道又名故道,大致沿嘉陵江河谷而行,北始陈仓城,南经凤县、甘肃徽县和陕西略阳等。陈仓道沿途平夷,居民稠密,使用时间较长。傥骆道是循傥水河与骆水所开辟的一条道路,从骆谷南行,越过秦岭主脊,再到洋县华阳,由此由南而西,最后到达汉中。这条道路沟通长安和汉中的距离极近,但是异常高峻艰险。子午道是穿越秦岭正南正北之道路,古代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故名子午道。这条道路大致从长安南丰峪口进入秦岭,再从其南的腰竹岭沿直河(今石泉河)向南,转而西达石泉、洋县、汉中。除了这四条蜀道,在陕西境内秦岭山脉偏东段还有两条古道:库谷道和武关道。库谷道始于秦川驿,沿柞水向南到达洵阳县。武关道则从长安向东南直插通往河南和湖北境内。 从北向南看秦岭<br>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岭的北坡陡峭、险峻。秦岭的特点就是北扬南伏,北坡陡峭短促,南坡平缓漫长。这个特点决定了秦岭对于南下的冷空气形成了强烈的阻挡作用,北上的暖湿气流却可以深入秦岭。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