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地理学家、摄影家与一座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山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8824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7:06:14 楼主

        <p>我被摄影家田捷砚和谢罡拍摄的南迦巴瓦峰(以下简称南峰)的图片吸引了。田捷砚是乘坐直升机航拍,他获得的视角是鸟瞰。谢罡则是在地面上拍,他围绕着南峰去了许多地方,东西南北角度的图片都有。<br></p> 远观:每当傍晚来临,山顶就金子般的灿烂<br>当地理学家关注南迦巴瓦的地理特性时,摄影师却像美学家一样捕捉她的美。地理特性相对恒久,美却变幻不定——当你观赏她的时间或是角度发生变化,她便呈现不一样的景致。在所有时辰里,摄影师们最钟情于黄昏时的光线所制造出的美感。传说南迦巴瓦峰终年为云雾笼罩,从不轻易示人。我们的摄影师在此静心守候多时,终于捕捉到这幅夕阳下的绝景:太阳在最后的几分钟里变得灿烂无比,为它所照耀到的一切事物塑形、着色,与被黑暗吞噬的部分明晰分开。在这些锯齿状的山峰里,中间最为凸起的那座便是南迦巴瓦,俨然一副王者风范,使周遭所有景色都黯然失色。光线金子般的温暖,使得一切都熠熠生辉,令人产生永恒的幻觉,仿佛神的居所。摄影/谢罡<br> 近看:直刺苍穹的长矛变得敦厚温和<br>那些南迦巴瓦的超级粉丝们,并不满足对她的远观,还要近看。这张极为珍贵的照片,是摄影师在快要接近山顶时拍下的。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南迦巴瓦不再神秘而遥远,山上的岩石和雪痕纤毫毕现。她也不再冷峻、刚毅,宽大的山体使她显得敦厚而温和。藏民一直认为山顶有秘道通往天上,躲在直升机内的摄影师,这样亲临南迦巴瓦,仿佛走出机舱,就可登上这条秘道。但也由此可知,藏民为这座山峰命名“南迦巴瓦”(意为“直刺苍穹的长矛”),一定是站在山麓远观的结果。摄影/田捷砚<p>在看这些图片时,我的桌上还堆着几本书和一些论文,都是关于南峰的。中国科学院曾经在上世纪70—80年代组织了一些地理学家和其他学科的科学家对南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这些书和论文就是那些考察的成果。还有一本书跟南峰无关,是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写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是讨论地理学的性质、定义,以及“地理学家是什么”的一本书。我喜欢交叉着读书,在看南峰的图片和论文之余,我不时地拿起这本书看看,有时还上网打开Google Earth查看一下地图。忽然,我有了一个想法:既然这本书是讲地理学和地理学家是什么的,我又在看一些地理学家实际考察研究一个地方——南峰的论文,何不两相对照,看看书上说的理论与地理学家的实际工作是否相符呢?这些摄影家拍摄的图片与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吗?<br></p><p>这篇文章就是沿着这4条线索——摄影家的图片、地理学家的工作案例、地图、《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展开的,我在每条线索前加以注明,并在每段文字前编号,以方便阅读。<br></p><h3>地理学家是一群在地图上工作的人<br></h3><p>《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地理学是研究“地方”的一门学问。<br></p><p>本文作者:既然说地理学是关于地方的科学,地理研究就要首先划出或选择地方。我们都有一种对生活久了的地方挥之不去的情结,这情结可以称之为“地方感”,它是由对生活居住的地方的记忆与情感构成的。<br></p><p>地理学家的所谓“地方”,有时称之为“区域”,有时称之为“景观”,有时称之为“地理综合体”。总之,他要在地表上划出一个区域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种对象是地理学家思想的产物,并不是现实中具体存在的东西。<br></p><p>地理学家的工作案例:在关于南峰地区的考察研究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南峰地区”是怎样划定的?我看到地理学家划定的这个范围是以南峰和雅鲁藏布大拐弯内侧为中心,涉及林芝地区的4个县(林芝、米林、波密、墨脱)。这个地区是一个在自然和人文上有着相同性质的高度统一体吗?显然不是。人文方面,这个区域的少数民族——门巴、珞巴族,除了在这个地区生活,他们还分布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广大地区;自然方面,无论是南峰南翼的植被,还是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峰地区”都仅仅包括了它们中的一部分。因此,“南峰地区”是地理学家为了研究方便而创造的一个概念。<br></p><p>地理学家是一些在地图上工作的人。这并不是说地理学家经常使用地图(其实旅行者或者军事指挥官等可能比地理学家使用地图更频繁),而是说地理学家离开了地图就无法工作。但地理学家创造和抽象出来并经常思索与使用的概念,比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植被区划等各种区划,还有各种分界线,只有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才能画出来,大比例尺的地图上画不出来,在大地上也找不到。它们落不到实处,你无法说中国的南北分界线通过了大地上哪个具体的地方。旅行者或军事家没有地图还能旅行或指挥作战,但是很难想象地理学家没有了地图怎样工作。<br></p> 是南迦巴瓦的荣耀,暗淡了加拉白垒?<br>&nbsp;&nbsp;&nbsp; 南迦巴瓦峰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边的终点,也是这一带的最高峰,海拔达7782米。雅鲁藏布江在此的一个Ω形转身,造就了这里罕见的高山峡谷地貌,雪山、冰峰、峡谷、急流是南迦巴瓦奉献给人类的礼物。5000—7000米的相对高差让人百里之外便能望见她,她也因此成为了东喜马拉雅地区的地标。这个区域在没有考察之前,可以说是中国最为神秘的区域。但从1982年起,中国科学院南迦巴瓦考察队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对南迦巴瓦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图中的断续线表示的是考察队的考察路线。<br>&nbsp;&nbsp;&nbsp; 与南迦巴瓦峰隔雅鲁藏布江遥遥相对的是海拔7294米的加拉白垒峰,同样是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二者的境遇却有如此大的反差,南迦巴瓦峰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而加拉白垒峰并不被我们所熟知,地理学家对南迦巴瓦峰地区的考察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它,因此它的形象没有像南迦巴瓦峰一样被建构。人类的脚步还没有过多地涉足这里,也正因为如此,它仍然保持着那份陌生和神秘,也许这对于它、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h3>&nbsp;地理学研究“地区差异”<br></h3><p>地理学是关于“地区差异”的科学。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说:从古到今,地理学的明确主题都是认识地球表面区域之差异。<br></p><p>本文作者:但这并不是说地区之间的相似性研究就不是地理学。恰恰相反,差异性的研究,首先就是把相似的地区找出来。比如地貌区划要区分出丘陵、平原、高原、山地来,首先是要把具有相似性的丘陵区、平原区、高原区、山地区找出来。因此无论是哪种区划,都是先找相似性,后找差异性。<br></p> 较短的水平距离获得了较大的垂直高度<br>南迦巴瓦峰西坡山麓地带海拔2800米左右,与它水平距离仅10公里的峰顶,海拔陡然升至7782米,两者高差竟达约5000米。而东坡更甚,30公里的水平距离高差接近7000米。 <br> 南迦巴瓦峰地区倒置地貌极为典型<br>南迦巴瓦峰地区位于板块碰撞的前缘,是地壳变形极强烈的地区。在板块运动的挤压作用下,岩石形成波浪起伏的褶皱山脉,凸起部分称为“背斜”,凹陷部分称为“向斜”。因此,山脉形成之初应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历经数百万年地壳运动及外营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今天却形成了“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倒置地貌。具体地说,就是南迦巴瓦峰成了一座由向斜构成的山峰,而像多雄拉这样的背斜却成了人类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低矮的垭口。 南迦巴瓦峰地区示意图。 中国自然带最完整的山峰<br>南迦巴瓦峰地区植被垂直带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境内绝无仅有,从墨脱县西让村以南海拔不足600米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到南迦巴瓦海拔5000米左右的雪线之上,可以领略热带到寒带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雨林”和“冰川”在一座山峰中同现,这在我国其他地区是找不到的。将其与我国同纬度的山峰比自然带的数量,就愈发显示出南迦巴瓦峰是我国自然的瑰宝。珠峰在我国境内的北坡自然带的数量无法与南迦巴瓦峰相提并论;贡嘎山缺失热量带中的热带;“武陵第一峰”梵净山和“华东屋脊”黄岗山除了没有热带,它们的高度也决定着它们无法拥有冰川带。通过比较,可以说,南迦巴瓦峰地区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h3>&nbsp;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br></h3><p>《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地理学研究的范围限于“地球表面”或“地球外壳”。有地理学家对“地球外壳”再加以分类:“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圈5个领域的因子统一组成,统称为‘地圈’。”<br></p><p>本文作者:这个所谓的“地圈”中的5大因子组成的5大圈,听起来很是宏大抽象,但在地理学家的实际工作中,对这5大圈的研究已经被改写为“通过对气候、地形、土壤、动物、植被、人口等因子,以及由这些因子组成的地区的特点进行排列和相互关联,来进行地球表面地区差异性的研究”。<br></p><p>地理学家的工作案例:我在南峰地区的研究论文中看到了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我注意到,地理学家的研究目标更为综合和复杂,而且他们的研究最终都要落实到地表上。南峰地区的地表有何特色?它的景观与中国乃至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景观有何不同?你只有在地理学家的论文中才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在所有学科中,只有地理学家的文章对于非专业的人有重要意义。<br></p><p>本文作者:我先找来几篇地质学者撰写的关于南峰地区的论文。例如有一篇《南迦巴瓦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一篇《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局及形成过程探讨》。这些文章探讨的是南峰地区的地质构造等问题,他们探讨的地下现象,是普通公众在地表上看不到的东西。<br></p><p>我又找来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的论文。他在《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开篇就这样写道:“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是迄今尚未被人类征服的最高处女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做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高山构成地形上的巨大屏障,峡谷则构成气流上的通道。”这是一段很有文学意味的精彩文字,通过这段文字,南峰地区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br></p><p>接下来,杨先生在论文中将高山峡谷对这个地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这实际上就是这个地区的景观出现差异的原因。随着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及最高峰——南峰的抬升,由于其对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和西南季风的屏障作用,使得南峰南北两翼的环境差异愈来愈大:南翼是迎风面,因此降水丰富,成为湿润地区;北坡则成了雨影区,变成半湿润区,因此两坡的垂直自然带也不同。但是由于大峡谷的存在,峡谷成了水汽通道,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源源不断地顺着大峡谷进入北坡地区,这就使得北坡虽然比南坡降水少,但是比青藏高原其他地方要多得多,因此南峰南北坡的差异,要比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南北坡的差异小得多。<br></p> 从南侧遥望:极高山与大峡谷珠联璧合<br>山麓的大峡谷,与云端之上的南迦巴瓦峰,像是一对互相守候的爱人,又似珠联璧合的绝代双骄。雅鲁藏布江流到南迦巴瓦时,仿佛是因为留恋峰顶的绝世美景,在此拐了一个大弯,流连忘返不肯离去。南迦巴瓦所在的高山构成地形上的巨大屏障,并形成最齐全的垂直自然带——从海拔600米以下类似雨林的低山常绿季风雨林带,到海拔4000多米处的高山冰缘植被带,它们同时存在于南迦巴瓦的南坡。与高山的屏障作用相反,雅鲁藏布大峡谷构成气流上的通道,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涌入这里,并因为在短距离内的急剧下切,而形成世界上最深最长并且转折最大的大峡谷。南迦巴瓦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各自的美,可以说都是由对方塑造的(上图?摄影/田捷砚)。得益于大峡谷的“塑造”,使南迦巴瓦峰所在的地区,成为喜马拉雅在东段最辉煌的收尾(下图?摄影/谢罡)。<h3>&nbsp;人类只关心地球上和人有关的东西<br></h3><p>《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地理学家并不把地球看做是一个单纯的自然体,而是一个人类之家。所以,人们只关心与人有关的那些自然要素之间的差异。因此有一位地理学家说:在地理学中,人是衡量的尺度。<br></p><p>本文作者:地理学家最关心的是对地区特性贡献最多的要素,比如地形、冰川、植被、气候、河流、人类的聚落分布等,这些要素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特性。实际上,地理学家所说的重要性,都是针对人而言。各地理要素对人的重要性的大小,成了它们是否会被列入研究范围的标准。<br></p><p>地理学家的工作案例:在对南峰地区的科学考察中,我们看到地理学家最为关心的是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其实无非是因为这些方面对人类活动有重要意义。<br></p><h3>奇特的景观引起地理学家和摄影师的好奇<br></h3><p>《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在一项研究中,景观中显著的或奇特的对象或形式,会引起超比例的好奇心。说地球是人类之家,这其中也包含着地球是一个美丽和有趣的事物。<br></p><p>本文作者:上面这段话把地理学家与摄影家联系到一起来了。他们都对地表上“显著的或奇特的对象或形式”有超比例的好奇心。举一个例子:虽然丘陵在地球表面的比例远大于山地,但在地理学里,山地受到的关注比丘陵大得多,因为山地控制了一个地方的外貌。<br></p><p>地理学家与摄影家都关心地球上美丽的和有趣的事物。我发现地理学家研究最多的区域,也恰好是自然类摄影家产生摄影作品最多的地方。比如青藏高原、横断山、天山、昆仑山。一个南迦巴瓦峰就吸引了田捷砚、谢罡这样的摄影家,吕玲珑则进入绕着南迦巴瓦峰转了个弯的大峡谷深处,在那里一拍就是几个月其实这些摄影家很少知道,有一群地理学家在这里进行过几年的考察研究,但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被景观奇特的地方吸引,走到一起来了。<br></p><h3>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br></h3><p>《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一般法则和特殊描述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地理学密切的统一。<br></p><p>本文作者:地理学即追求类似数学和物理学中那种普遍适用的一般法则,但地理学中的一般法则很少。对地理学家而言,发现一般法则是千载难逢的事。“垂直地带性”这个一般法则是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发现的。即,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温度会随之下降,植被等也随之产生带状演替。<br></p><p>地理学家工作案例:当把这个法则应用到南峰上时,会发现南峰的确不同寻常。李渤生虽然身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但他擅长用地理学的眼光来研究植物。他在《南迦巴瓦峰地区植被垂直带谱》一文中写到南峰的南翼有8个植被垂直带谱。这应该是我国高山地区最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了,这是中国其他高山所没有的。李先生对南迦巴瓦自然带的研究,很好地展示了一般法则(关于山地垂直地带性原理)与特殊描述(南迦巴瓦的自然带)的结合。正是这种结合,才把南峰的独特性和意义揭示了出来。<br></p><h3>地理学家是做总结发言的人<br></h3><p>本文作者:地理学家的角色有些像一个总结发言的人。这里面有一种纵向深入与横向鸟瞰的关系,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是一些纵向深入巷道的掘矿者,地理学家却是一个横向鸟瞰和全面综合的角色。<br></p><p>关于一个地方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先是野外的工作,后是回到室内整理分析野外考察的数据和资料,最后撰写各个考察领域的报告,有地质、气候、动物、植被、土壤、地球化学等方面,这些领域的报告可能深刻、周密,但它们还不能揭示这个地方的特征,也不能告诉我们它的总体风貌。<br></p><p>地方从来就是由各个方面的要素错综复杂结合而形成的综合体,而各种要素实际上是无限的,把一个地方的要素分成地质、气候、动物、植物……这是以对人类的重要性为标准的,但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提供这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只有地理学家所从事的工作是将这些要素综合起来,看看它们之间是如何组合和变异的,再加以推测和想象,来重新恢复这个地方的形象。<br></p><p>经过这样一番努力,我们看到的这个地方或许外观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它变得透明了,好像露出了内芯的钟表。<br></p><h3>地理学家是最好的旅伴<br></h3><p>本文作者:还可以这样去理解地理学家,他们是这样一些人,当你对地表上出现的一些景观或现象感到不解时,他们能做出解释。这种解释包括它们的分类、名称、成因、分布、形成过程等,尤其是它们对于人类的意义。这么说吧,如果你要旅行,最好是找个地理学家作为旅伴,因为当你的手指随意指向一处景观——它可能是一座雪峰、一条峡谷、一个村庄、一处民居——时,当你问:为什么它们出现在这里?为什么它们的形态是这样的?……等等一类问题时,你的地理学家旅伴能够做出回答。当然,这是针对一个对地表现象有兴趣的旅行者而言。</p> 从空中俯瞰:高山草甸与冰川共舞<br>当摄影师越过森林带,从高空中俯瞰南迦巴瓦时,因为视线的切换,南迦巴瓦不仅变得遥远,甚至低于近处的山峰,虽然事实上,它高出眼前山峰几千米。这已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如果是在珠穆朗玛峰的同等海拔处,眼前所见只有皑皑白雪。但此时的南迦巴瓦仍然拥有丰富的地貌:绿苔般的草甸为或缓或陡的山坡铺上一层绿毯,在她们尚未抵达的区域,遍布类型和形状各异的冰川、冰舌,岩石裸露的山脊如薄刃,朝不同方向延伸,切割出这些草甸和冰川的不同区域。摄影/田捷砚 <b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