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空中的眼睛看西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8569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6:42:39 楼主

        <p></p>乘飞机从空中看西藏会怎样?摄影师徐波通过镜头展现的大美作出了回答。作为中国西南高原最为神秘的景观带,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西藏,不仅拥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绵延不断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还有峡谷、草原、山间农田,它们和雾霭一起,组成了西藏丰富多彩的景观类型。<br> <b>沙洲</b><br>拍摄时间/2011年<br>拍摄地点/雅鲁藏布江<br>视点高度/400米—500米<br>这是流经拉萨南端的雅鲁藏布江,从海拔51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流出的冰雪融水,在沿着东西向的断裂带发育的干流河谷一路奔在藏南高原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是气势奔腾,但是在这段宽阔河滩里流淌的江水,在拉近的镜头里却呈现出安静的一面。流水冲击着河滩,在河道里分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并在沙洲周围留下一片一片节奏整齐的波纹,它们看起来像是绿、白、灰三色相杂的锦缎,在微风中随着流水荡漾出迷人的涟漪。 <b>岩石</b><br>拍摄时间/2011年<br>拍摄地点/藏东的群山<br>视点高度/400米左右<br>相对于青藏高原南部海拔超过7000米的千山万仞而言,西藏东部的红色山地气势似乎都减弱了很多,但是同样峰峦叠嶂、陡峭巍峨。这些山峰都曾经遭受过强烈的流水侵蚀,岩面之上沟壑连绵,加上高原风经年累月的风化作用,褶皱明显的岩石之上留下了地质年代的清晰印记。 <b>湖泊</b><br>拍摄时间/2010年<br>拍摄地点/青藏铁路那曲段<br>视点高度/400米<br>在青藏铁路的安多到那曲段,汇聚了错那、懂错等许多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有些距离铁路线只有几十米。因为分布在藏北草原之内,这些湖大多是高原咸水湖。湖的形状并不规则,有的只是几汪碧蓝的水域浅浅地连缀在一起,有的却是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烟波浩渺的大湖。在一望无垠的草原和蓝天的映衬下,安静而美丽的湖面吸引了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比如野鸭、斑头雁、棕头鸥等。它们自在、悠闲地逗留于碧绿的湖泊之间,成为高原之上最优美的画卷。 <b>雪峰</b><br>拍摄时间/2011年<br>拍摄地点/山南地区<br>视点高度/300米<br>这是位于冈底斯山脉东南侧的高山地区,由于气候严寒,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并逐年增厚,厚达数米以至数百米的积雪在本身的重压和其他一系列物理过程的作用下,经过自重密实和重复的融化、渗透、冻结作用,逐渐形成微蓝色且透明的冰川冰。<p>当青藏高原以耸立的姿态、完整的面貌呈现的时候,现代人的眼睛已经错过了地球史上洋陆重组、地体碰撞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错过了青藏大地沧桑变迁、由平地而为高原的再造经历;错过了周而复始的冰期降临,以及冰期之间寒暖交替、原生动植物或灭绝或迁移或分化乃至特化的漫长过程。换言之,当我们可以尽情领略集天地之大美于一身的西藏的当下,造化已耗费了几亿年时光布设好了一应场景,只待人类坐拥安享——真正的天造地设啊!说美不胜收,说无与伦比,说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全都没错,不过现成词汇全都不足以表达,也是真的。谁来过见过谁知道,西藏之美多耐看哪,经得住从任何角度去欣赏去感受:你可以行走其上,仰望,环顾,兀自陶醉沉迷;可以登临高处,或者就在航班的机舱里凭窗远眺,极目千里;最高远处可资凭借的,是“天眼”——人造卫星所拍摄的高原影像,经高度概括的形态与色彩,纯属经验之外,至今我还记得20年前初见高原卫星照片时的惊奇。总之,不一样的层面给予你的,是全然不同难以相互取代的审美体验。这一次,《中国国家地理》又推出一个全新的视角:摄影师徐波乘坐直升机飞行了大半个西藏并进行俯拍,在寻常旅人不易到达的高度,为我们展现了别样经典:因角度和距离而陌生,陌生化带来新鲜感——这还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风景吗?面对这些美妙的航拍图片,连我这个“老西藏”也禁不住惊喜莫名,禁不住自问这是哪里,那是什么。</p><p><b>冰川峡谷瀑布是青藏高原丰富的宝藏</b></p><p>由复合地体和复合造山拼贴体组成的青藏高原,是在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多期造山及新生代最后隆升的基础上形成的。——许志琴、杨经绥等《造山的高原》</p><p>巨大山脉构成高原骨架,崇山峻岭肩冰被雪,阳刚和壮美的基调由此奠定。将近26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从北往南,准东西走向,巨型山系列阵: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构筑起高原北部边界;进入主体腹地,一列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再一列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在行政地理上还是青海与西藏的界山;然后是绵延横亘在藏北高原南缘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在自然地理方面,西藏的农区和牧区大致在此南北分野。</p><p>这些巨型山系的基底,原籍当属位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之边缘微地块,在长达几亿年的时光里,朝向欧亚板块一一“北漂”而至,相继拼贴,历经海侵海退、沧海桑田。直到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俯冲过来,成为亚洲大陆的最后成员;随着青藏大地始现,中国地理从此完整。所以最后崛起并后来居上的,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p> <b>冰川</b><br>拍摄时间/2007年<br>拍摄地点/阿里地区冈底斯山脉<br>视点高度/400米—500米<br>位于普兰县北部的冈仁波齐峰是冈底斯山脉主峰之一,在海拔6000米以上被冰雪覆盖的地方,分布着许多现代冰川。它们是多年积聚的冰雪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变质堆积形成的,随着冰川不断向下缓慢移动,最终在峡谷和山峰之间构筑成晶亮而巨大的冰体,视觉上极具震撼。这些冰川前缘由于受到基岩山丘起伏的影响,在缓慢移动的过程中会因消融而与冰层顶部发生张裂,形成各式各样壮丽多姿的冰塔林,以及雪尘相间的奇异褶曲。<p>喜马拉雅以拥有全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的10座而雄峙天下;珠穆朗玛以其高极,统领青藏高原成为高极地区,与南极、北极并列为“第三极”。全长2500公里,是从东西两端的主峰位置起算的:东喜马拉雅主峰南迦巴瓦,西喜马拉雅主峰南迦帕尔巴特,各为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环绕,两个地质“构造结”遥相呼应,体现了大自然的对称之美。</p><p>遥相呼应的还有大高原两侧准南北走向的山系:东部是横断山的重峦叠嶂,西部是纵贯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兴都库什—苏莱曼山。它们是在“印度筏”的持续推进下,被拧转重塑而成,终使青藏高原呈一横卧的“U”形楔入古老的亚洲陆地。</p><p>青藏高原隆升被视为板块理论的经典案例,地球史重大事件之一。按照中国科学界主流观点,这一过程远未终结,5000万年以来历经三番两次的隆升和夷平,现仍处于第三次强烈隆升中。只不过地质时间与人世光阴不在同一概念中,我们不易觉察罢了。</p><p>借助航片,可以俯察累经造山运动的创痕遗存——群山连绵奔涌,好一似固体汪洋中定格的波涛,貌似规整的褶皱间,充满不可思议的纹路肌理,显示了构造运动之“力拔山兮”:推挤、纠结、旋转、颠覆、错断不整合;正所谓海枯石烂,某些山体所遭遇的,不亚于脱胎换骨的改造:原有物质沉降,重新熔融,从地壳深处乃至地幔底部的岩浆涌出地表而固化,使得山色斑斓。通体棕褐、殷红、青灰的已够壮观,更有蓝、紫、绿、白等花色添加物,叫人惊诧。在某些地区,从山势到色彩,峥嵘到狰狞,蔚为奇观。细部的观察需要在地面上行走,每当这时候,不免遗憾相关知识匮乏,多么希望与地质学家同行。</p><p>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举办“选美中国”活动,评选出最美的十大名山中,来自青藏高原的赫然占据了七席,的确实至名归。连带与山相关的冰川、峡谷、森林、瀑布等等,也各个榜上有名,并且在各同类美景中均具举世无双的特质。</p><p>没错,在这里,它们全都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不过若论其认知价值,可说它们具备了陆地自然界几乎一切学问。以高山冰川为例,地质第四纪260万年以来,最早的冰期遗迹已经罕见,现代冰川底部留存的,多为倒数第三次冰期,亦即距今80万年左右最大冰期中的冰层。其时高原整体进入冰冻圈,冰川面积达50余万平方公里,为现代冰川面积的10倍之多。</p><p>从那时起,冰川就开始逐年积累并封存了自然界的信息,不限于寒暖干湿方面,还神奇地录下地球上的化学循环、温室效应,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乃至宇宙活动的重大事件。现代冰川学的国际前沿,即是在人迹罕至的极高雪山钻取冰芯,从中读取数以万年计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信息。当冰川加速消融,成为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信号,远离人世的冰川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人们所关注。</p> <h3>植物是青藏高原多彩的装饰</h3><p>在任何区域里,植物终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装饰品。——达尔文</p><p>世界屋脊,亚洲高地,中国大地势中最高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焉能不独步天下。然而就其面貌来说,它的生物圈内部构成,却往往是相反相成。航拍图片经典地再现了这类差异:看看藏北高原,再看看藏南谷地,雅鲁藏布大峡谷,就明白了何谓天壤之别。阔达60万平方公里的藏北高原,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典型的高原面,格外空旷。大面积荒漠草原苦寒贫瘠,不见乔木生长,人类可说是此间个头最高的生物。乔木的领地局限在藏东南,东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东段和横断山南端。尤其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近万平方公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定的范围,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被科学界视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库、生物区系变化之枢纽。标志性景观体现在垂直带谱:于数千米高度、数十公里长度区间,格外浓密地展布了北半球从寒带到山地热带几乎所有气候带的植被类型,且生物生产量之高、林下资源之丰,亦属罕见。</p><p>无论荒寒丰饶,都是大自然的宝贵遗产,均为伴随了多番冰期进退,进行过往复迁移,历经多少物种灭绝之后的幸存者。且不说在现今藏北无人区发现的二叠世大羽羊齿类的植物群化石,隶属华夏古陆华南型植物群,说明两亿年前那里还地处暖热,即使迟至两百多万年前地质第四纪开始时,高原大致处于千米高度,尚见喜湿热森林—草原生境的三趾马动物群奔跑。然而随着高原的隆升、冰期的降临,气候寒旱化导致植物区系贫瘠化,热带、亚热带成分相继退向南部低地,高原面上草甸和草原群落始现。</p> <b>田园</b><br>拍摄时间/2007年<br>拍摄地点/普兰<br>视点高度/300米—500米<br>在阿里地区南部和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峡谷地带,纳木那尼雪峰南麓地形狭窄的马甲藏布谷地,坐落着半牧半农的普兰,西南季风使这里形成了青藏高原难得一见的湿润气候,也使这里的粮食生产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山脚下大片的绿色草坡、广阔的农田、层层叠叠的云絮和在群山间蒸腾而起的浓雾淡烟相互映衬,奉献出了宛若仙境的高原景象。尤其是镶嵌在马甲藏布河谷的绿洲、错落有序的村庄,更是营造出起伏有序的空濛山色,给人的感觉像是到了一个世外桃源。<p>起初,植物的主力部队尚能在冰后期的温暖中向高原内部回流,然而渐渐高不可攀,直到80万年前严酷冰期浩劫之后,大部乔木和森林灭绝了,余部撤至东南山地峡谷,高原面上唯有耐寒旱灌木、草类发展,年轻的高山植物区系初成。持续至今,气候虽有冷暖干湿波动,但仅对生物区系的分布范围和海拔高度有一定影响——就理论而言,按照垂直地温梯度0.61℃/百米的公式,在地形及水土诸因素适宜的条件下,年均温每上升1℃,作物生长上限可向上延伸百余米海拔高度,或在平地向北推进一个纬度带,即百余公里。由于青藏高原所秉有的气候放大效应,冰期、间冰期转换致使气温剧烈波动,有时在短短百年间可以骤升10℃之高。晚近的两个时段,即末次间冰期中距今13万年前后和5万年前后,当全球气温平均值高出现代1—2℃,青藏高原则足足高出了5℃之多——即便如此,也并未改变动植物区系的性质,最终奠定了荒漠—草原—草甸—灌丛—森林由高原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的基本格局。这一不可逆的过程中,森林移民的最后旅程是个不归的单程,从此在藏东南安身立命,避难所已成美好家园。</p><p>原生动物的命运也大抵如此。翻过恐龙的一页,三趾马的一页,告别与全球同步的历程,高原生物走上分化、特化之路。定居在藏东南的山林居民,属于东洋界种类的某些动物如昆虫,就像第三纪孑遗树种那样,更多保有了古老的基因和形态;固守在高海拔地区的古北界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调整了生存策略,挺过了冰期,突破了生存的高度极限,演化而为高原特有种,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并称为藏北高原的“三大家族”。</p><p>无论植物动物,都是值得珍视的稀世之物。从藏北“羌塘”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到珠穆朗玛,相继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上自治区级的保护区和多种样貌如土林、湿地等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仅在西藏自治区,保护区范围就占据了半壁江山。</p> <b>植被</b><br>拍摄时间/2011年<br>拍摄地点/林芝<br>视点高度/400米<br>林芝地区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气候湿润。从林芝的朗县和米林到尼洋河中下游一带的河谷中,分布着巨柏疏林和旱生灌丛,它们或沿江而生,或在海拔3000—3400米江边阳坡、谷地开阔的半阳坡生长,使原本斑驳的高原显得更加迷离。<h3>这里的湖泊像天空一样蓝</h3><p>湖泊作为陆地上相对独立的自然综合体,是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陆地水圈相互作用的连接点,是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的资源库。——郑度、姚檀栋等《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p><p>正像地质地貌生物界所经历的那样,高原上的江河湖泊也随着地势抬升和气候环境变化而更改着面貌。先说河流。江河的形成尤其与高原隆升密切相关:根据河流最高阶地年龄,推论高原各大江河开始形成于距今170万年左右,是以青藏运动早期所造就的一系列断陷盆地发育的古湖为基础。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当断陷盆地抬升,古湖消失,从前各自为政的内流水系和湖泊开始连通灌注,并不断向上方溯源侵蚀。</p><p>以黄河为例,170万年前,黄河向上通过兰州,现代水系格局出现;不仅黄河,长江也于此时形成大川,源头已登上青藏高原。直到120万年前,黄河源还在祁连山,以湟水和大通河为源。继续溯源向上,将循化—化隆盆地纳入,15万年前切开龙羊峡,兼并原共和水系;仅仅一两万年前,方才切穿若尔盖古湖,将源头伸向现代黄河源——鄂陵湖和扎陵湖。</p><p>大江大河就这样贯通而成。青藏高原以拥有多条重要江河之源而素享“亚洲水塔”美名,罗列如下: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独龙江—伊洛瓦底江、狮泉河、象泉河—印度河、孔雀河—恒河(支流)……</p><p>航拍图片改变了我们对于河流湖泊的单调印象,某些细部特写竟是如此的优美纯净,还原了水的本质,额外添加了光色之美。</p><p>西藏境内湖泊众多。全国湖泊面积约为8万平方公里,有近一半分布在青藏高原,其中又有半数集中在藏北高原。湖泊类型众多,几乎囊括了所有湖泊类型:以水系分类为外流湖、内流湖、内陆吞吐湖;以化学分类为盐湖、咸水湖、淡水湖;以成因分类为构造湖、堰塞湖、冰碛湖、风成湖等8类,应有尽有。所以湖泊专家们说,要研究湖泊必须去青藏,长江中下游地区皆为外流类型的淡水湖。多年间对于高原湖泊的研究卓有成效,包括数百万年来的演化过程——</p><p>距今250万—70万年,除柴达木盆地少数湖泊外,高原湖泊以淡水为主且大水泱泱;那之后直到距今5万年前,或有一些继承性发育,但腹地湖泊开始封闭并咸化,反映出隆升导致的气候干旱化趋势;距今5万—3万年间的间冰期,气候温暖,异常湿润,为高湖面时期,称“大湖期”,也是现代湖泊形成期;此后高原内部湖泊普遍退缩,西北部统一大湖解体。随着上万年前全新世到来,气温和湖面双双回升,7000年前“大暖期”中一度出现次高湖面,但为时不久。随着大暖期结束、新冰期降临,中西部严重干旱,湖泊强烈退缩,封闭内流,普遍咸化,看来再难回到从前。</p> <b>草原</b><br>拍摄时间/2007年<br>拍摄地点/阿里地区<br>视点高度/400米左右<br>在烟云缥缈的雪山脚下,草原在宽谷中铺展,形成大片大片迷人的景观。河谷两侧是由高蒿草组成的沼泽化草甸,而这些沼泽化的草甸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由湿变干,并渐趋消失,呈现另外一种广泛分布着紫花针茅和蒿子的针茅草原景象。但是无论如何演变,这里都是最优良的冬春牧场,茫茫草地之间,常常成为动物自由奔跑的乐园。这里除了有马、藏羚羊、岩羊、野驴、牦牛,还有狼、狐狸、鼠、兔等多种动物。<p>经历了繁华过后的落寞,依然生动地点缀着广漠的高原面。藏北牧民将草原深处星散的小湖统称为“寨玛错”——豌豆湖,言其小而多。盐湖为牧人提供了传统农牧盐粮交换的资源,即便是人畜不宜饮用的咸水湖,也往往可以借助水循环改善局地小气候,造就湖畔水草丰美的湿地牧场,那里生长着坚硬的那扎草,是牦牛们的最爱。</p> <b>古城</b><br>拍摄时间/2007年<br>拍摄地点/古格王城遗址<br>视点高度/500米—600米<br>按照山、水和草原分布的区域不同,自古格王国以来形成的环山、环水、环草原的景观布局,直到今天还在阿里地区完整地保存。但是历史上这个著名的王朝却已经远去,现存的古格王国遗址,只有在阿里札达县扎布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才可以见到,建筑的最高点距离地面大约300米,遗址规模宏大,保留有城墙、碉堡,现存的房屋、窑洞也都超过300间,另外还有3座十余米高的佛塔和数座庙宇。在阳光的辉映之下,宛若矗立在绝壁之上的古城整体呈现一种庄严的气势。<p>对于藏北湖泊的普查于上世纪70年代由中科院青藏考察队进行,湖泊专家为多个无名湖命了名。多年的考察中多有奇遇,其中一则传为笑谈美谈,同时可说明藏北湖泊的多样形态。</p><p>那是在1976年夏季,考察小分队来到藏北无人区马尔果茶卡湖边,并未察觉这个海拔为4830米、面积为70平方公里的湖有何异样——湖周遭是一道道不断退缩的湖岸线,滩涂布满盐碱结晶,天蓝色湖水碧波荡漾。考察队员穿上深筒雨靴,背上超声波探测仪、半导体深水温度仪和野外检测水化学分析箱及救生设备,抬起充足了气的橡皮艇前往水深处。前进了两百米远,见水深仍只有一两厘米,遂弃船前行。起初小心探路,不久大摇大摆,像是武侠小说中的“凌波微步”。两个小时从此岸到彼岸,湖中心最大水深不过5.5厘米!原来这是一个大盐湖,整个湖底皆为坚硬的白色盐晶平铺,与覆盖其上的浅水同一色调,连科学家也不免大上其当。</p><p>近年来湖泊研究进入国际前沿的是钻取湖泊岩芯,通过对沉积物化学风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恢复上百万年间区域环境变化过程,与冰芯研究相互印证。青藏高原的东西南北中,布满了这样的点,每一年的夏季,科学家们都会往返高原,从冰川和湖泊钻取岩芯,以找寻古气候变化的年轮。</p><p>当年我在藏北巡游,每见古湖岸线层层叠叠。最显著的,是前往尼玛县文布乡,从当穹错到当惹雍错数十公里,举目可见数十道湖相平台犹似现代体育场的看台,一直排列到山顶,最高一级已高出湖面两百多米。可知两湖曾为一体,沿途群山不过湖中岛屿,使人联想到自己正在当年的湖底世界遨游。当惹雍错是苯教久负盛名的圣湖,有关它的神话传说,多到成书。</p><p>多年前听当地老人说起,此湖还有一神奇:每年于冬季某日结冰,来年春季某日全部解冻,也只当作神话听了。后来在藏南路过羊卓雍错,正值初春,万物尚未从一冬的萧瑟中复苏,羊卓雍错静卧在群山环抱中,但见冰封湖面龟裂——偌大湖面布满裂缝,恰如龟背图案纹路——依稀听见崩解之声,始信冰面解体只在一夕之间所言不虚。此情此景真是壮观极了,在我这一生也属仅见。由此想到只在盛夏旅游旺季来此一游的人们,错过了多少美丽风景。</p> <b>湖泊</b><br>拍摄时间/2010年<br>拍摄地点/那曲附近<br>视点高度/400米—500米<br>这是摄影师沿着青藏铁路行进时在那曲拍摄的高原湖泊,清澈的湖水看起来像在山间谷地之间散乱而随意地流淌,它们时而分岔,时而聚合,使岩石的节理和湖水的色泽都交融在一起,看起来像是迎风挥舞的裙裾。<h3>田园和牧场成就了梦幻的高原</h3><p>人类从来不曾是大地的儿子以外的东西,大地说明了他们,环境决定了他们。——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p><p>我们的世界,有着多样性的极限生存:极寒的,极热的,极干旱的,从沙漠到丛林,从赤道到极地;在这里,则是极高,高海拔缺氧环境,宜居之地不算多。于是,我们就从航片中看到了最为动人的情景,自然天成之外的人工痕迹:沿江河流域的藏南宜农地区,人烟最密集,有村庄坐落在那儿,连同颇具规模的田园稼穑、道路阡陌和手植的防护林带;在藏东横断山脉,平坝珍稀,当地人戏称“开门见山”,人间烟火更像是从洪积扇上“流淌”出来,小块青稞地则“挂”在山坡上;藏北牧区地广人稀,奢侈地享用面积,偶见从事畜牧生业的一两户人家,一两群牛羊;固定的房舍是近一二十年间推行“安居工程”的新气象,夏季草场上还是要靠一顶顶牦牛毛编织的帐篷……</p><p>我在西藏生活多年,有幸访问过各地乡村牧区和山林居民,每每为质朴的乡村生活所感动,被乡土的草根文化所吸引。而藏族民间文化正由两翼组成:一边是青稞,一边是牦牛,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我曾沿着这一流脉溯源而上,追踪到史前人类登上高原的身影,那是在久远年代“高湖面”和“次高湖面”两个时段。然后折返,将一部文化文明史一路看来——从居无定所的采集狩猎,到驯化牦牛、耕种稼禾,直到走进历史的吐蕃,以藏文创制、以佛教传入为标志的精英和经院文化发端。</p> <b>湖泊</b><br>拍摄时间/2010年<br>拍摄地点/那曲附近<br>视点高度/400米—500米<br>作为中国最大的湖泊密集区,广袤的西藏高原上湖泊的数量超出想象,大小湖泊超过1500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就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另外还有近50个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这些湖泊以咸水湖居多,在海拔四五千米甚至更高的地方,形成面积庞大的高原湖群,湖面映衬着白云缭绕的山峰,在高原之上留下绮丽而幽蓝的亮色。<p>这一过程伴随着与中原等周边地区的交流。我注意到凡外来好物种,皆被神话化,比如青稞。考古发掘四五千年前的卡若遗址中,还仅见粟类谷物,到三千多年前,麦类作物出现。由于较之粟类高产,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吐蕃的崛起才有可能,于是古藏文记录的古训中,才有了神青稞的世系族谱,要求人们崇拜并效忠。非本土驯化的马和羊,大约与青稞同时引进,一样进入传奇。古老故事讲道,天马下凡,与人结盟,人助马消灭仇敌,马在人生前供乘骑,人死后作殉葬。从此以马为高贵,不食其肉的传统由此而来,连带亲缘的驴、骡一并受惠。外来的羊自古被视为吉祥物,曾在原始宗教的丧葬仪轨中扮演了将逝者导往天国的冥畜角色,至今仍作为承载福运之气“央”的载体。</p><p>至于家牦牛,因原生、驯化、役使于本土,并无神秘可言。作为补偿,它与家犬一道被视同家庭中亲切的成员。</p><p>在高原生物圈的最终构成中,人类活动最晚参与,且是低位进入,以崇尚自然、膜拜山水为特征。其他民族中或许有过万物有灵、将山川神圣化的经历,但像藏民族这样的规模化和持久性当属唯一不二。即使佛教传入,一千多年里所完成的是本地化过程,本土信仰也相应完成了佛教化过程;两两相融的结果,是为藏传佛教。我们就看到了乡间寺院和乡土神殿并立,玛尼堆上经幡风马旗招摇。民间生活源远流长,自然崇拜一以贯之。被赋予了精神属性的山和湖,既有神鬼之分,亦各个具有人格化的性别和属相,从中衍生出异灵世界几多恩怨情仇的故事。神圣之中又分等级,其中最高阶的一对神山圣湖,当属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作为神圣当中的最神圣,在众多宗教创立之前就焕发出神性光芒,见诸两三千年前梵文经典《吠陀》中,迄今仍为藏地和周边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所信奉,以各种语言文字讲述的不同版本的故事,真正一言难尽。每年皆有成群结队的信徒游客来此转山,神山本命年的马年更是万众来朝。鉴于堪称绝配的山湖美景以及叠加其上的文化堆积,藏学界的专家们正在着手为它们立传,并打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自然和文化双遗产。</p> <b>河流</b><br>拍摄时间/2011年<br>拍摄地点/雅鲁藏布江<br>视点高度/300米左右<br>这只是雅鲁藏布江宽谷的一段,距离林芝东侧的南迦巴瓦峰还有很远,跟在雄伟险峻的大山里奔腾的激流不同,这里的河道辫状分汊,水流还算平缓,河床也没有乱石嵯峨、滩礁棋布的景象,但是汊流之间偶尔也会出现硕大的基岩残丘。这只是雅鲁藏布江宽谷的一段,距离林芝东侧的南迦巴瓦峰还有很远,跟在雄伟险峻的大山里奔腾的激流不同,这里的河道辫状分汊,水流还算平缓,河床也没有乱石嵯峨、滩礁棋布的景象,但是汊流之间偶尔也会出现硕大的基岩残丘。<p>或凡或圣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这其中还存在一个少为外界所知的现象。正如当代偶像的走红或“过气”往往取决于“粉丝”多寡那样,某些神山是晚近才得以确认的,另有一些神山因被冷落以致神性不再。</p><p>阿里地区普兰县中尼边境外侧有一座美丽雪山,名叫康次仁——长寿雪山,曾为著名的女性神山,但是自从百年前就不再有人前往转山。当地人认为远有冈仁波齐,近有科加寺,不必再转康次仁了。当地人说,由于无人前往顶礼,康次仁已归于平凡。</p> <b>曲流</b><br>拍摄时间/2007年<br>拍摄地点/阿里地区<br>视点高度/400米左右<br>被称为“万山之祖”的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周围汇聚有绵延不断的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同时阿里地区又以丰富的冰雪和湖泊资源造就了包括大江大河在内的“百川之源”。在遍布冰雪、山岩和湖泊的地貌之上,冰川融水肆意流淌并不断汇入高原湖泊,像一支巨型画笔,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绘就了一幅色彩鲜艳的风景画。<p>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改造,也或隐或显地体现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文明所倡导的诸如生态平衡、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一类理念,是如此契合了当地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所以在当代,从政府到民众,无不明智而欣然地借助自然与人文的资源环境优势,选择了切合本地发展的健康道路,一方面是基本建设,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等等,西藏人可以自豪地宣称,他们所守护的高原生态系统中,从未有任何一物种遭到灭绝。另一方面是开发,传统文化得到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且别具特色,交通的空前发达也为这一产业助力增益。仅仅在一二十年前,当西藏开辟的旅游线路还很有限的时候,不时有人问起还有哪里值得一去,我就回答这儿那儿,很遗憾都是难以通达的地方。现在好了,昌都、林芝、阿里全部通航,方便多了只有一处地方,回答时颇费踌躇:藏北无人区,然后补充一句,不鼓励前往。因为想到了贫瘠而脆弱的草原上,经车轮碾压处牧草不再生长,也难免对野生动物造成惊扰。现在,面对这批航拍图片,心生一念:较之大众性的略带艰苦型的西藏常规旅游,可否考虑投入民用直升机,开展小众性的、昂贵的直升机空中游,以满足高端游客需求——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呢!</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