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太行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83400 中国国家公园 发表于 2015-5-13 16:42:22 楼主

        地质专家和摄影师沿着横切山脉的数条太行古道曲折行进了千余公里,发现了太行山中许多无法用文字精确描述的景观和秘密。除了刀劈斧削般的悬崖峭壁、幽深的峡谷和千折百绕的曲流之外,太行山还向我们展示了什么? 这张图是河北涞源白石山地质公园的长崖景观,白石山最高峰海拔超过两千米,除了长崖,塔峰也是最著名的景观,它们都是由距今约14亿年至10亿年的白云岩或白云石大理岩构成。白云石大理岩是原来在海洋沉积的白云岩受地壳深处较高的温度压力影响而形成的变质岩。白云岩变质形成白云石大理岩后,颜色和质地更加洁白均匀,这也许是白石山得名的缘由。摄影/李峰<p>2011年初春,我和摄影师张华伟、编辑王杰从郑州出发,对太行山做了一次全面的探察。我们从南向北,以太行八陉为主要路线,多次横跨太行山主脉,在河南、山西、河北间几进几出,对太行山的地质地貌与地理景观有了总体的直观印象。虽然这样的考察对认识和了解太行山这样一座气势恢弘、博大精深、历史厚重的山脉来说仍然是肤浅的,但还是收获了许多富有启迪和值得体味的东西。</p><h3 align="left">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母地</h3><p>中国最主要的地貌构架,是由西向东渐次降低的三级地形阶梯。地理地貌学家曾昭璇先生还把中国地貌更简单地分为高原中国和低地中国两部分,这两部分的界线刚好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此线以西,为内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以至更高的青藏高原;此线以东,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一线几乎纵贯中国南北的山系,与被称为中国中央山脉的秦岭—大别山山系,正好呈十字交叉,从而构成了中国地貌的主要骨架。如果说秦岭—大别山系是中国南北气候的重要分界,那么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山系,就是中国东西地貌的基本分野。如果把前者喻为中国之脊,那么后者或可称为背西朝东、由脊柱向两侧展开的华夏之翼。而太行山就是其左翼的主要部分。历史上对太行八陉的排序,是把最南边的轵关陉作为第一陉,依次向北,到最北边的军都陉为第八陉,这也包含了把南太行作为太行山向北伸展的起始之根部的定义。</p> 这张图是山西陵川县佛山大峡谷。太行山之中峡谷毗连,曲流深澈,从山西高原发源的河流经过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在很多地带留下崖壁夹持河谷的山水胜景。摄影/秦红宇<p>太行山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它本身,还在于自两百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正是由于太行山的强烈抬升,才有了太行山以东盆地的不断沉陷,太行山东缘大断裂造成的这种地形上的一正一负,才使得西边不断地削山移土,东边不断地填海成陆。对古海岸遗迹的科学研究,已表明距今7400年时,华北海岸线还位于保定—石家庄—邯郸—安阳一线的太行山麓。此时的古人如果登上太行山向东俯瞰,应当是凭海临风、汪洋无边的景象。而大约与此同时或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还在黄河刚刚东出三门峡的南太行与伏牛山之间。而随着太行山山前平原的向东推进,文明的繁衍也向东扩展,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南安阳,才出现了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遗址。距今约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曹孟德击败袁绍,扫平北方时,华北平原的天津至现今黄河三角洲的大片地区还在海中,因此曹操统一的中国北方地域,是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的。因此,说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母地并不为过。</p><p>但是,跟许多大山脉都是大河流域的分水岭不同,比如秦岭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天山是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内流水系的分水岭,太行山虽然巍峨高耸,却并不构成分水岭,太行山的河流水系是横穿山脉而过的。借助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巨大地势反差,沁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拒马河、永定河等河流,横切了太行山主脉,汇入黄河与海河这两大水系,直奔东海。</p><h3 align="left">狭义和广义的太行山系始终有争论</h3> 这是沁河在山西泽州附近形成的曲流峡谷,这段峡谷相对比较开阔,虽然河曲包绕的半岛尖峰耸立、曲流周围山峦重叠,但这还不是太行山曲峡最精彩的地段,在沁河的出山口——五龙口以上深切在石灰岩中的曲峡,以及山西陵川、壶关与河南辉县交界处的许多曲峡,还要深幽得多,但要拍摄也更困难。摄影/秦红宇<p>晋代的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说:“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这也许是历史上对太行山范围的最早定义,虽然这个定义显得略而不详。河内,乃新乡以西、黄河以北、王屋山以东的南太行山前冲积平原,包括现在河南的济源、沁阳、博爱、修武、辉县、获嘉、武陟等平原地区。河者,黄河也;内者,相对于外者也。由于这一冲积平原夹于南太行山与黄河南岸的邙山、嵩山之间,可以说此段黄河仍在山“内”,两岸均有大支流汇入黄河,而当黄河离开此段,完全进入山“外”的广袤平原后,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垫高,黄河不但不再吸纳支流,反倒成了海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即认为太行山的起始之端在济源、沁阳、修武一带的南太行,这种位序的含义是值得玩味的。“北至幽州”,西晋的幽州包括了西起灵丘、阳原,东到乐亭、秦皇岛,北达张家口、宽城的广大地域,因此郭缘生所说的太行山包括北京西山、军都山似乎是没有问题的。</p> 山西和河南交界的南太行,海拔接近两千米,此处群峰连绵、千壑交错,站在高处俯瞰,近处怪石嶙峋,峭壁跌宕,远处奇峰叠影,山影葱茏,峰顶或平或尖,形状各异。尤其是夏秋时节,棱角分明的峰峦在朝晖和夕阳的映照下,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给人的感觉既如梦如幻,又气势磅礴。摄影/秦红宇<p>中国的现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曾于1913年到太行山考察,他在记述这次考察的《太行山里的旅行》一文中,由对太行八陉的疑问,进而讨论了太行山的范围问题。他指出,如果按太行八陉的说法,那么从黄河北岸起,一直到河北的昌平(今属北京),都是太行山。但丁文江认为:“太行山的范围似乎不应如是的广大,因为从河南的济源、沁阳,到河北的阜平,山脉是南北行的,这是所谓真正的太行山。从阜平起,山脉转向了东北,所以绕到北平的北面,再向东连到榆关,这一段地质的构造极其复杂,与太行本身不同。我的朋友翁咏霓(即翁文灏,与丁文江齐名的另一位中国地质学的奠基者)先生把它叫做燕山。如是则八陉里面的军都陉、飞狐陉和蒲阴陉都在燕山,而不在太行。”</p> 地质剖面图 太行山系图 平原、高原、盆地组成的太行山“台阶”<br>这里所说的平原主要指华北平原,它是太行山东边低一级台阶的“阶面”;高原是指太行山在山西境内形成的平缓塬面;盆地有两种,一种是太行山山内的盆地,如长治-晋城盆地、阳泉盆地等;一种是把太行山脉与其他山脉分隔开的盆地,例如太行山脉与吕梁山脉之间的太原、临汾、运城等盆地以及五台山与恒山之间的忻定盆地。<br>另外,由于深得太行山出山河流的灌溉之便,太行山山前平原历史上就形成了河内秦渠、漳水渠等灌溉系统。但这些灌溉系统并未覆盖整个太行山的山前地带,在南太行的沁河、漳河等大河流之间,还有一些水资源贫乏的丘陵、盆地以及山前平原。因此,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把引水渠首深入到这些大河出山口以上,提高渠首的高度,通过开凿引水隧洞、修建盘山水渠、架设渡槽等方式,扩大引水灌溉的范围,这种模式造就了一批堪称世界水利工程奇迹的“人造天河”,在北太行,则利用流域内较宽广的地形,在滹沱河、永定河修建了一批大型水库,不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兴建的这些水利工程,都出现了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质恶化等情况,太行山山前的许多河流都成了干河。 平原、高原、盆地组成的太行山“台阶”<br>这里所说的平原主要指华北平原,它是太行山东边低一级台阶的“阶面”;高原是指太行山在山西境内形成的平缓塬面;盆地有两种,一种是太行山山内的盆地,如长治-晋城盆地、阳泉盆地等;一种是把太行山脉与其他山脉分隔开的盆地,例如太行山脉与吕梁山脉之间的太原、临汾、运城等盆地以及五台山与恒山之间的忻定盆地。<br>另外,由于深得太行山出山河流的灌溉之便,太行山山前平原历史上就形成了河内秦渠、漳水渠等灌溉系统。但这些灌溉系统并未覆盖整个太行山的山前地带,在南太行的沁河、漳河等大河流之间,还有一些水资源贫乏的丘陵、盆地以及山前平原。因此,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把引水渠首深入到这些大河出山口以上,提高渠首的高度,通过开凿引水隧洞、修建盘山水渠、架设渡槽等方式,扩大引水灌溉的范围,这种模式造就了一批堪称世界水利工程奇迹的“人造天河”,在北太行,则利用流域内较宽广的地形,在滹沱河、永定河修建了一批大型水库,不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兴建的这些水利工程,都出现了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质恶化等情况,太行山山前的许多河流都成了干河。<p>管述奎、吴登明在《地理知识》1979年第12期的《太行山》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太行山范围的:“太行山北起河北拒马河畔,南到黄河北岸,山脉走向由东北而西南,到河南辉县,转为东西方向,王屋山就是它西部的尾闾部分。”这里对太行山的北界仍没有很清楚的说明,但至少包括了阜平至易县这一段翁文灏认为是燕山的部分;对于南界则明确把王屋山作为太行山西延的一部分。但他们认为太行山起始在北,尾闾在南,这和历史上太行山南首北尾的概念是不一样的。</p> 太行山在山西形成的高原,常常为黄土覆盖,但这些黄土塬常常又被流水侵蚀形成较开阔的沟壑,人们把这些沟壑的谷底加以平整,造就了许多耕地,这张照片就反映了山西陵川境内高原黄土沟壑中开垦出的耕地,其中还有侵蚀残余的黄土小丘。摄影/秦红宇<p>山岳踏查俱乐部,一个民间的户外运动群体,在2008年11月编制的太行山系图中,则提出了一个范围还要广大得多的太行山的概念,即包括了中条山、王屋山、太岳山、系舟山、五台山、恒山、北京西山、军都山在内的太行山系。</p><p>丁文江、翁文灏先生根据山脉走向和地质结构的不同,认为阜平以北不是太行山,而应属燕山的看法,似乎略显偏颇。首先同一山脉的走向并不总是一成不变,受地质构造影响,在不同地段常常有所变化。即使是丁先生提到的河南济源、沁阳,太行山在那里的走向并非南北行,而是近东西行;而如果把阜平以北的东北走向的山脉划入燕山,那么它和军都陉以东的近东西走向的燕山也并不一致;其次,同一山脉的地质结构,虽大体一致,但在不同段落也会表现出差异。这是因为山脉的地层、岩石构成可能跨及很古老的地质年代,例如太行山最古老的岩石年龄可达20多亿年,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太行山脉,它的形成年代相对于组成山脉的岩层来说,是非常年轻的,它主要是一二百万年以来新构造运动的结果。新构造运动中地壳的断裂、升降,是可以跨越或穿切更老的不同地质体的。这好比一件打满不同年代不同质料补丁的衣服,当你把它撕裂时,最新的裂口容易沿着原来补丁的边缘发生,但也可以撕破原来的补丁。</p> 因为气候和降雨条件差异,北方山水不像南方山水那样充满浸润的灵气,但是南太行例外,分布有峰、峦、台、壁、峡等各种地貌形态的太行山,同时还收纳了形态各异的瀑、潭、泉、涧、溪,堪称北方山水的典型代表。照片反映的是南太行河南焦作云台山丰富的植被。摄影/秦玉海<p>所以我认为,要确定同一山脉的范围,可以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看山脉主脉的自然延伸,当有走向明显交叉相切的大山脉出现时,则应该是另一山脉了;二是看山脉地质结构的基本一致,同时不排除有局部的变化;三是不同的山脉之间,应当有与山脉主脉走向平行的大河流或大的盆地,将不同的山脉分隔开。按照这个思路,太行山系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p><p>狭义的太行山,按照其主脉的自然延伸,南段应包括王屋山乃至中条山。如果更极端地来看,崤山、熊耳山也应包括在内,北段应包括北京西山、军都山;太行八陉第一陉轵关陉,是在王屋山与中条山的横切山脉的谷地中穿过的,古人之所以把它列入太行八陉,至少是把王屋山、中条山划进了太行山的范畴。当然,如果按丁文江先生的看法,不仅军都陉、飞狐陉、蒲阴陉不在太行,轵关陉自然也不应在太行。</p><p>广义的太行山系,应当包括太岳山、系舟山、五台山,但不宜包括恒山。因为太岳山、系舟山、五台山与狭义的太行山之间,没有平行主山脉的大河流相隔,其间虽有盆地,但都是分散的连通性较差的盆地。太行山系真正的西界,应该是山西中部纵贯南北的汾河盆地或汾河地堑,山西的地势习惯上被称为“左手太行,右手吕梁”,是有道理的。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被滹沱河上游的宽阔盆地隔开,这个包括山西忻州、定襄、原平、代县、繁峙等重要城镇的盆地,实际上是山西中部雁列式断陷盆地带的北延部分,广义的太行山系应该是在这个盆地带的东侧,而恒山已是这个盆地带西侧的山脉了,它向西南也与吕梁山脉相接。</p><h3 align="left">太行山是连接平原和高原的“大台阶”</h3><p>太行山被认为是中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与第三级地形阶梯之间的一段台阶,用“台阶”来描绘太行山的地貌特点也许再形象不过了。这个台阶的“阶面”总体十分平缓,略微向西倾斜;这个台阶的“阶坎”十分陡峻;太行山高峻的主脉正好沿这个台阶的“阶沿”分布,因此它偏于整个山体的东侧。</p> 这是王莽岭山顶附近的石灰岩露头,可以看到近于水平状的岩层层理,王莽岭位于南太行,海拔大约在1600米左右,这些石灰岩属于距今约6亿年至4亿年的寒武系至奥陶系地层,它主要构成了南太行山的上部山体。摄影/秦红宇<p>在多次横穿太行山区以后,才体会到太行山地貌的多样性,以及它和通常所见的山脉的不同。除了真正的“山”以外,太行山还有“塬”、“丘”、“盆”,它们共同构成了多样的太行山。</p><p>山西与河南、河北之间的省界,多沿太行山的主脉而走,只有接近这个主脉,穿越这个地形上的“转折线”,或从东侧山麓向西上溯,或横跨主脉向东下行,才能真正体会到太行山作为“山”的险峻与壮观。巉岩、悬崖、奇峰、幽峡,几乎集山美之大成,汇山景之大观。</p><p>而当你向西越过太行山主脉,却是渐行渐平,宽广辽阔的山顶面,让你完全感觉不到这是在“山”里,而好像是进入了起伏和缓的浅丘平原。当冷风寒气不时扑面而来时,当向东远望平阔的山原面上突然下现深切的沟壑时,你才察觉到的确已登高攀上,进入太行山腹地了。</p><p>仔细观察太行山主脉以西的高原,会发现它基本上是由凸起的石灰岩山丘与黄土覆盖的平地或洼地这两种微地貌单元组成的。城镇、村落以及耕地多集中在平整的塬面上或切割不深的开阔谷地中,山西陵川、平顺、壶关、左权、和顺等县城,就处于这样的地形,它们的海拔一般在1000米至1350米。</p> 这是“红色嶂石岩”构成的崖壁和陡坎,“红色嶂石岩”在南太行通常构成中下部山体,而且由于岩层颜色、质地、结构的变化,“红色嶂石岩”在崖壁上常常形成美丽而极富装饰效果的纹理。摄影/杨孝<p>考察中,摄影师张华伟对沿途的地名很感兴趣,看到奇异费解的地名牌,总要停车拍照。在山西陵川、壶关一带,我们遇到许多带“掌”的地名,由白陉到壶关大峡谷,再到长治的沿途,就有树掌、石掌、东掌、西掌、瓜掌、洪掌、峰上掌、崔家掌等等,不胜枚举。对于“掌”的含义,我们一路讨论,我猜测大概是山西方言对地形特征的一种描述。经互联网搜索,得知在山西方言中,“掌”是指沟头的低洼地带,可以想见,石灰岩山丘的边缘曲折弯转,黄土洼地或沟地呈掌状镶嵌在这些山丘之间,于是方言中有了“掌”这一形象的说法。“掌”在山西太行山区的地名中使用极为普遍,此外,还有“XX圪当”、“XX圪垯”、“XX峪”、“XX井”、“XX底”等等,也是较常见的在地名中描述地形的山西方言,对这些词语的使用,也扩及到与山西相邻的河南、河北的太行山区。</p><p>山西高原在相对于华北平原的抬升过程中,并没有保持它的完整性,就像一块大蛋糕,被举起来时发生了破裂,有的部分塌陷下去了,所以才导致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形成了运城、临汾、太原、忻定这一连串的盆地。不仅如此,即使在太行山内部以及太行山向华北平原过渡的低山带,也形成许多盆地,这些盆地是太行山区人口、城镇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晋东南的长治—晋城盆地,这里习称上党,上党是太行山区的精华之地。《国策地名考》所谓“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狭义的上党与上党盆地主要指长治与长治盆地。此外,在太行山主脉以西的山西境内还有黎城、昔阳、阳泉、灵丘等盆地,在太行山主脉以东,有河北的涞源、阜平、平山、井陉、涉县,河南的林州等盆地。山西境内的太行山盆地,海拔高度一般在800米至950米,黎城、阳泉等盆地因相对位于河流下游,海拔多在750米至800米。与南太行山前海拔100米至150米的“河内”平原相比,以及与太行山以东海拔20米至100米的山麓平原相比,这些盆地高出了700米至900米,与海拔350米至450米的运城—临汾盆地相比,也要高出一大截,的确可以说高高在上,与天为党。而河北、河南境内的太行山盆地,仅涞源盆地海拔在860米左右,其余的阜平、平山、井陉、涉县、林州等盆地,海拔仅在130米至450米之间,显示出太行山东坡山势放缓,向平原逐渐过渡。</p><h3 align="left">太行山的地质结构像多层蛋糕</h3> 这是王莽岭附近山顶出露的寒武系至奥陶系的石灰岩,由于石灰岩易于溶解,所以经流水溶蚀,表现出了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岩石表面有刀砍状的溶蚀沟痕,起伏不平的岩石面,反映出溶蚀形成的石芽的特点,也说明太行山的山顶是一个剥蚀面。摄影/杨孝<p>如果把太行山喻为一块蛋糕,那么层层叠置的不同年代不同景观的地层岩石,就像不同原料、不同味道的蛋糕层,使太行山在不同高度、不同段落给予人们不同的观感和不同的体味。太行山“蛋糕”由下往上大致可分为6层:古老变质岩、红色嶂石岩、白色石灰岩、黑色含煤层、中生代岩层和新生代黄土。其中古老变质岩是最底层的太行山“根”,是形成于距今约18亿年至30亿年的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岩石,它不仅是太行山最古老的岩层,也包含了中国大陆不多见的最古老的岩石之根;第二层的红色嶂石岩形成于距今18亿年至15亿年之间的元古界长城系,覆盖在古老变质岩之上,在地貌上形成被誉为“万丈红绫”的赤壁长崖。1992年,地理学家郭康以河北赞皇县嶂石岩为典型,将其命名为“嶂石岩地貌”;白色石灰岩位于第三层,这是一种简单的概称,实际上它包括了石灰岩、白云岩等多种可溶的碳酸盐类岩石。在时代上它又分为两段,较老的一段形成于距今14亿年左右至10亿年左右,属长城系至蓟县系,主要是白云岩,可简称“老白云岩层”;较新的一段形成于距今6亿年左右至4亿年左右,属寒武系至奥陶系,主要是石灰岩,可简称“新石灰岩层”;而黑色含煤层则形成于距今3亿年左右至2.5亿年左右,包括石炭系至二叠系,当时的太行山处在海陆交互的环境,植物繁茂,所以成为重要的成煤期。黑色含煤层覆盖在白色石灰岩之上,太行山乃至华北之所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煤炭基地,正是由于这层黑色含煤层的存在;位于第五层的中生代岩层,形成于距今2.5亿年至1.4亿年之间,包括有三叠系、侏罗系,它是当时太行山地区完全进入大陆环境以后的泥沙及火山物质堆积。广泛堆积在太行山的盆地里及高原面上的新生代黄土,则是太行山大“蛋糕”的第六层,它主要形成于距今两百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p> 从这张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南太行山体的上部与下部的结构差异:“红色嶂石岩”构成山体的下部,形成笔直如削、连绵不绝的长崖陡壁;“白色石灰岩”构成山体的上部,形成起伏逶迤的峰峦。“白色石灰岩”与“红色嶂石岩”之间则形成一个较宽广的平台,南太行山区的村落多集中分布于这种平台上。摄影/孙静文<p>多层“蛋糕”并不是每一层都在太行山均匀分布,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一层原本普遍存在,但受山体变动的影响,或可见或不可见。例如,古老变质岩在王屋山以东、武安以南,由于常常被上覆的更新的岩层所掩压而难见踪影。在太行山南延的王屋山、中条山,以及河北武安以北的太行山才大面积露出来;新石灰岩层在王屋山至中条山,以及山西五台—河北平山以北,由于山体抬升与变形的幅度较大,它多半被剥蚀掉了,因此它仅大面积分布在山西五台—河北平山以南、王屋山以东的太行山区;黑色含煤层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内及边缘的盆地中,也是因为沿太行山主脉山体抬升强烈,含煤层多遭受剥蚀,而它只有在沉陷的盆地中才得以保存,而这些盆地恰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正好有利对煤炭的开采,可谓天造地设;另一种情况是这一层在某些地段原本就不存在。例如,在河北平山以北,红色嶂石岩缺失;在平山以南,老白云岩层缺失。因此,如果从地质结构来看,南太行与北太行的分界线,画在山西五台至河北平山一带似乎更合适。因为这样的差异,在北太行,老白云岩层直接覆盖在古老变质岩之上,而见不到红色嶂石岩;在南太行,新石灰岩层直接覆盖在红色嶂石岩之上,而见不到老白云岩层。</p><h3 align="left">太行山最奇特的景观是绝壁长崖</h3><p>太行山主脉是太行山景观的精华所在,而太行山主脉的山体,主要由多层“蛋糕“中的古老变质岩、红色嶂石岩、白色石灰岩构成。</p> 南太行“红色嶂石岩”形成的长崖陡壁,构成了南太行许多山村对外交通的地理障碍。南太行人愣是在这种绝壁上开凿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挂壁公路”,从而使天堑变成通途。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南太行山区,目前已建有郭亮路、锡崖沟、回龙、昆山、陈家园等6条挂壁公路。照片中即是位于河南辉县万仙山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摄影/孙静文<p>太行山这块多层“蛋糕”抬升时,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倾斜,所以“蛋糕”的每一层基本保持了比较水平的状态,在河流上游的地形较平坦的高原面上,常常只能看到表层的“白色石灰岩”,当河流水系穿过太行山主脉的剧烈坡降地带时,就会由表及里,把“蛋糕”一层层地切开,刻蚀出深深的峡谷。比如,越靠近太行山东南坡的山前平原,峡谷也越深,见到的“蛋糕”层数也越多,从上往下,白色石灰岩、红色嶂石岩、古老变质岩,常常会依次展现出来。</p><p>从景观的角度来看,古老变质岩似乎乏善可陈,其山景相对平淡无奇,仅河北阜平县的天生桥景区是一个例外。但“古老变质岩”是太行山最重要的铁矿产出地,它和“黑色含煤层”一样,虽然对景观贡献不大,但却在矿产资源方面使人类获益良多。而“红色嶂石岩”和“白色石灰岩”才是太行山最重要的成景岩石。由于这两种岩石具有刚强硬脆的性质、以及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裂隙对岩层形成立方体状或长方体状的切割,再加上太行山山体快速抬升使河谷来不及向两侧充分展宽就迅速下切,所以造就出了又窄又深的峡谷,以及峡谷两岸棱角分明、笔直如削的崖壁。</p><p>尤其是在河南修武至河北平山的南太行主脉,由于厚度巨大的“新石灰岩层”与“红色嶂石岩”上下叠置,相伴出现,大大加强了峡谷与山崖那种高险雄峻的效果,成就了一大批著名景区,在河南省境内有修武县云台山、辉县关山、辉县万仙山、林州市林虑山等;在山西省境内有陵川县马圪当、陵川县锡崖沟、陵川县王莽岭、黎城县黄崖洞、左权县观音垴、昔阳县龙岩峡等;在河北省境内有赞皇县嶂石岩、临城县天台山、井陉县苍岩山、平山县天桂山等。</p><p>长长的峡谷两侧、如高墙般延绵耸立的石壁,形成了太行山极富特色的绝景之一——长崖。这种长崖高可数百米,长可数千米至数十千米,或者由白色石灰岩、红色嶂石岩分别单独构成;或者由二者重叠而成,形成上白下红的结构。白色石灰岩和红色嶂石岩的内部还有颜色、岩质的差异,从而在崖壁上出现极富装饰效果的纹理,以及凸起与凹进的台栈与岩廊。而在白色石灰岩与红色嶂石岩相叠置的岩面上,由于白色石灰岩抗风化能力稍弱,崖壁后退较快,因此在白色石灰岩和红色嶂石岩之间,常常形成较宽广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有许多就地取材用石头垒建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山舍,背倚崖壁,面临深谷,成为太行山的一大奇景,河南辉县万仙山的郭亮村等村落,就是其典型代表。</p><h3 align="left">太行山峡谷发育的曲流像飘带</h3> 在太行山中,经常可以看到被用做建筑石料或者铺路的岩石,使用最多的是“红色嶂石岩”,即一种变质的红色石英砂岩。这种岩石坚硬、层薄,容易劈开成较平整的岩板,这种岩石在层面上还大量保留有波浪状起伏的远古波痕,成为一种标志,也具有装饰的美感,照片中亦可以看到。摄影/杨越峦 在太行山中,经常可以看到被用做建筑石料或者铺路的岩石,使用最多的是“红色嶂石岩”,即一种变质的红色石英砂岩。这种岩石坚硬、层薄,容易劈开成较平整的岩板,这种岩石在层面上还大量保留有波浪状起伏的远古波痕,成为一种标志,也具有装饰的美感,照片中亦可以看到。摄影/杨越峦<p>太行山另一大绝景就是曲流之峡,考察途中,当我们身临曲峡其境时,有一种突然发现的兴奋,以及叹为观止的惊异。一般情况下,江河的曲流主要发育在下游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上;在一些岩质较松软的丘陵地区也有完美的曲流形成,如四川盆地中嘉陵江水系流经的红色丘陵;在黄河沿岸的晋陕黄土高原,人们也发现了嵌入在黄土层及其下伏基岩中的深切河曲。总的来说,这些曲流所在的河谷还是比较宽阔平坦的。但当你在太行山主脉中,发现深切在“白色石灰岩”中的幽深峡谷,竟然也出现九曲回肠、百折千绕的曲流时,就不能不感叹天下曲流竟能达到如此奇异和极致的境地!</p> 这幅图片是南太行河南境内的曲流峡谷,它深深地切入在“白色石灰岩”和“红色嶂石岩”中,虽然由于峡谷中水库的蓄水,淹没了这个曲峡下部最为深幽的部分,使景观减色不少,但还是可以想见它的奇异。摄影/秦玉海<p>太行山最可观的曲流之峡,都分布在河流横穿太行山主脉形成的最深峡谷段,并且以这些峡谷段的出山口为终点。发育有这种曲流之峡的河流包括:沁河、丹河、磨河、淇河、浊漳河、清漳河、唐河、拒马河等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沁河出山口附近就曾观察到峡谷中的曲流,并赋诗道:“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p><p>在一些不具常年流水的小支流中,这种曲流之峡也屡见不鲜。太行山曲流深度可达数百米,而宽度常常仅数十米。我们在考察壶关峡谷时,所见最奇特之处,是从半山腰向下俯瞰深邃的曲峡包绕着渐成“离堆”的半岛状马蹄形孤山,亦如骆驼的驼峰。在曲流颈部的最窄处,因河流的侧蚀作用,山岭渐低渐窄,亦如驼峰之间凹下去的鞍部。也难怪当地人用“马鞍驼”等地名来形象地描述这种曲峡地貌。</p> 除了降水和洪水,飞瀑流泉也是峡谷曲流之水的重要来源。<p>另外,我们驱车沿着327省道在壶关峡谷的谷底穿行时,车载GPS显示屏上,公路呈现蛇行龙盘的形态,正与此段曲流之峡的平面形状吻合,而前行方向依曲峡走向不断作180度至360度的大幅弯转,加上两侧绝壁夹峙,如入迷宫,正如郦道元所谓“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p> 位于北太行的河北阜平县境内的天生桥,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产于“古老变质岩”中的片麻岩天桥。地质学家认为这座天桥是由山谷瀑流沿裂隙冲蚀崩塌而成的,它坐落在落差100多米的瑶台大瀑布上,桥的南北两端刚好横跨瀑布,从旁边看,百米飞泉从桥下倾泻而出,就像一条河道在凌空流淌。摄影/李峰<p>太行山的曲峡,源自太行山抬升成山以前,早期平原或浅丘上已形成的河曲,后来这个平原发生断裂,一侧上升形成太行山,一侧下陷形成山前盆地。早先在同一“平原块体”上的曲流被断成两截,在山区,曲流随着山体抬升,不断深切并加大弯曲、继续生长,而在山前盆地,原先的河曲因沉陷被新形成的山前冲积扇掩埋,在新的山前冲积平原上又发育了新的河道。</p><p>由于太行山山前的冲积扇平原有一定的坡度,加上河流出山后由于水流分散和向地下渗透,变成了时常干涸的季节性河流。因此,在太行山出现了山区河流的曲流极其发育,而山前平原河流的曲流反而不发育的“怪现象”。</p> 这是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给太行山造就的奇妙塔峰之一,这些奇妙的自然景观所在地,往往成为长久以来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积聚的场所,也成为极具人气的旅游区域。摄影/李峰<p>除了绝壁长崖和曲峡之外,白色石灰岩和红色嶂石岩形成的塔峰地貌也是太行山中绝美的景观,塔峰地貌的形成,也和长崖、曲峡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山体被切割出峡谷深壑以后,沟壑两侧的崖壁也处于不断遭受侵蚀、坍塌、后退的状态。完整的崖壁因重力、流水、风化作用形成裂缝,裂缝不断加深加宽,导致岩块与山体分离,或完整的山体逐渐被分割,并开始形成如群塔矗立的石峰石柱。因此,在长崖或曲峡发育的地段,也常常可以看到塔峰。例如山西王莽岭—河南万仙山发育于“红色嶂石岩”和“新石灰岩层”中的塔峰,就极富观赏性。因石质的不同,前者常呈刚毅峻拔的方柱状,和湖南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变幻多端,外形较圆朴,常构成各种象形造型。</p> 跟壁立千仞的南太行相比,北太行尽管也是峡谷遍布,山势高耸,却没有南太行那么冷峻。比如在河北涞源和蔚县一带,包括太行八陉第七陉飞狐陉所经之处的山脉,有的山势高达2000米,峡谷依旧幽深,山峰同样怪异,气势却突然秀气了很多。摄影/陈来立<p>太行山的塔峰,在北太行的白石山、飞狐峪等地的“老白云岩层”中达于极致,塔峰形态奇异多样,而且数量多、规模大、密度高。在涞源白石山,石峰超过1000座,最大高度可达200米左右。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塔峰,飞狐陉的飞狐峪峡谷成了太行八陉中最漂亮的峡谷之一,看起来十分壮观。在我们驱车穿越飞狐峪峡谷时,虽然时近傍晚,天色昏暗,但峡谷两侧突兀群立的塔峰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奇美的景观,一瞬间就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了永恒的风景。</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