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艺光影

标题: 飞越慕士塔格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国家公园    时间: 2015-5-13 17:04
标题: 飞越慕士塔格

         <p>当代摄影大师尚·杜杰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摄影并非世界历史的一件意外,而是其片刻的化身,它选择了光线来为它发出声音。”透过摄影师岱天荣的镜头,我们不但能倾听慕士塔格的湖泊、河流发出的声音,而且能触摸到雪峰、冰川的肌肤和骨骼。作为“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山以其海拔7509米的伟岸身躯傲然屹立在帕米尔高原。一个世纪以来,曾有许多探险者慕名而来,企图探求它的奥秘:189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康韦等人曾招摇而来;1894年,瑞典人斯文·赫定也率领探险队来到慕士塔格山下,他们曾经六次试图登上慕士塔格顶峰,但都未能如愿。“我们用20分钟就在它顶峰走了个来回,”军旅出身的岱天荣快人快语,“从空中看慕士塔格,真是激动人心。”</p> 岱天荣<br>1958年月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解放军画报社记者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在近30年摄影生涯中,有近百幅作品在各种影展、影赛中获奖,并荣获第二届中国摄影艺术奖最高奖——金像奖。 慕士塔格山位于帕米尔高原的“雨影区”,众多的山系阻隔了来自海洋的潮湿气流:当含有水汽的西风气流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在西坡形成地形性降水;而来自极地的冷湿气团在翻越北面的天山途中也同样如此,因此造成这里气候的极端干旱。在慕士塔格山东北麓的喀什,年降水量只有119毫米,山地主要呈现为荒漠和高寒荒漠景观。与山麓地带相反的是,慕士塔格山高达7509米的巨大山体阻挡了高空西风带气流和极地冷湿气团的经过,并使其中的水汽在山顶以粒雪形式沉降,因此雪线以上的年降水量可达200-300米,使慕士塔格山成为一个巨大的冰川中心。在冰川融水的滋养下,海拔2700-3100米山麓处的草原成为当地重要的牧场,阴坡则分布有小片云杉林和沼泽草甸,当地居民依地形等高线修筑的自然引水渠系统在图中清晰可见。 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谷地不断地向源头方向伸长。由于慕士塔格山地处干旱地区,因此在冰川作用无法影响的山麓地带,因冰雪融化而形成的流水侵蚀对地貌的雕塑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和山谷冰川共同构成对山体的溯源侵蚀。 一般来说,冰川有两大类,即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前者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带,后者分布于中、低纬度的山地,而慕士塔格山上的冰帽则可以看成是这两种截然不同冰川的过渡类型。从远处望去,由于慕士塔格山顶仍保留着原始的夷平面形态,浑圆的山顶上终年积雪覆盖,形成了一种罕见的冰川类型--冰帽。在它的四周,共有16条深达1000-1500米的冰川峡谷,峡谷内巨厚的坚冰一方面向上溯源侵蚀,蚕食着圆形的山顶面,使顶部的岩石不断崩塌,其中有5条较大冰川的溯源侵蚀已快接近峰顶。另一方面,峡谷中的冰流又凭借着自身的重力,缓慢向下移动,在山体内部切出两壁几乎垂直的沟壑,有的已经到达山麓,铺散开来成为宽尾型冰川。在我国西部的山地中,惟有慕士塔格山具有这种冰帽——山麓宽尾冰川型的冰川组合形态。图片右下方一系列呈唇状弧形排列的冰碛物,说明古冰川的规模远比现今宽大,其中还散布着星星点点的冰碛湖,这是气候干暖导致冰川退缩的结果。 慕士塔格—公格尔高峰群在大地构造上正位于西昆仑背斜带即中央结晶带,元古代前震旦系的变质岩系在这里呈带状出露地表。自地质时期的古生代以来,这里就是一个隆起的、被剥蚀的高地,持续到中生代、新生代都是以隆起为主,始终保持着高地的地位;而在它的南、北两侧则是陷落的洼地,接受了来自高地的沉积物,形成了一整套滨海相、浅海相的碎屑沉积。 在地貌学中,曲流又称河曲、蛇曲,意指迂回的河床或河道。在慕士塔格山下宽广的冲积平原地区,由于河床比降减小,同时不受河谷基岸的约束,水流可以自由地摆动,从而导致河流的凸岸长期堆积,形成边滩,凹岸被不断冲刷,河道逐渐向凹岸侧偏移,形成河曲现象。在河谷两岸连片的牧场映衬下,来自雪山的融水缓缓流向干涸的远方。 慕士塔格位置图 在慕士塔格山南麓的白沙湖是由古冰川刨蚀而成的冰碛湖。有关慕士塔格山冰碛湖的成因,地学工作者认为,冰期来临时,慕士塔格地区发育了颇为壮观的山谷冰川。冰川挟带着砾石,循山谷缓慢下移,强烈地刨蚀着冰床,对山谷进行挖掘、雕凿,形成了多种冰蚀地形,其冰舌前端则因挤压、消融,融水下泄,所挟带的岩屑巨砾逐渐停积下来,成为横拦谷地的冰碛巨垅。其后,气候转暖,冰川消退,这里便潴水成湖。        




欢迎光临 国艺光影 (http://zggjg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