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

“村两委+”:探路生态有效保护的“祁连山方案”

2019-8-2 13:21| 发布者: 中国国家公园网| 查看: 1037| 评论: 0 |来自: 中国科学报

放大 缩小



一年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9个行政村相继接到一项重要任务——试水“村两委+”工作模式。
这种工作模式是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青海林草局)调动一线管护队伍和农牧民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形式,目的是打通生态有效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所谓村两委,是指村委会和村支部。“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党的农村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党中央统一安排的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任务之一,推动落实国家公园试点的根基也理应在农村基层组织。”青海林草局副局长王恩光告诉《中国科学报》。
一年来,以因地制宜、因村而治为原则的“村两委+”工作正有序开展。今年,又新增了6个试点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何得桂深入调研后认为,“村两委+”工作模式有力推进了生态保护职能在基层的拓展和延伸,搭建起行业部门、基层组织与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的新平台。
不过,王恩光坦承,这种探索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刚一开始就有完美的顶层设计。接下来,他们要加快建立“村两委+”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生态系统的“就近原则”
又是探索“村两委+”工作模式,又是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研究中心,自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可谓动作频频。
2017年,西部重要生态屏障祁连山地区正式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试点方案提出,要以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鼓励原住居民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生态保护管理新格局。
祁连山是青海和甘肃两省的分界线,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必然是他们共同的事情。根据试点方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1.5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5%,涉及祁连、门源、天峻三县以及德令哈市的17个乡镇60个村。
“我们是在充分研究、完全摸透吃透农牧民及村两委基本情况基础上,来设计‘村两委+’的。”王恩光表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如何实现国家公园在基层最有效的保护。
2018年7月30日,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村两委+”启动仪式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寺村举行。珠固寺村和其他8个试点村一样,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签订了《“村两委+”模式共管协议》。
走进试点村,“村两委+”的具体内容便清晰可见,主要包括“村两委+党建”“村两委+宣传”“村两委+教育”“村两委+保护”和“村两委+发展”。以保护为例,通过村两委建立义务巡护队,将党员纳入其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村民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工作。
这是青海林草局所期待的:充分发挥村两委的动员引领作用,积极调动社区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王恩光向记者介绍,生态学有一个理念:谁离生态系统最近,谁就最关心生态系统的变化,谁也就最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显然,当地老百姓离它最近。”
探索“祁连山方案”
前不久,何得桂及其团队深入试点村调研。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村两委+”为抓手,实现了基层党建、村民自治以及综合执法、农牧民生计发展的有效整合,从而带来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社会共同参与系统性的发展,个别社区已呈现较好的效果。
祁连县扎麻什乡郭米村在宣传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则柔(一种藏族民间舞蹈),将生态文明及国家公园理念以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到千家万户;
祁连县野牛沟乡边麻村采取义务防护与精准帮扶相结合,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巡护队伍,并发放固定工资,让困难群众在生态保护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门源县西滩乡老龙湾村成立了义务监督员队伍,将没有担任行政职务的党员吸纳进来参与具体工作,壮大了队伍,同时对村两委班子进行监督,促进村两委更加健康有序发展。
其实,“村两委+”可以蕴含很多内容。何得桂表示,总的来讲,形式要活起来、丰富起来,内容要实起来,群众要富起来,党建要强起来,生态要美起来。
此外,何得桂建议,“村两委+”应该借助其他部门力量,共同推进,形成强大合力,取得更大成效。
在门源县调研期间,何得桂被一个小红本吸引住了。小红本上印有“五星级文明户”,这是门源县文明办会同其他部门开展的一项促文明活动,并在当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五星”文明户虽然每年度评选一次,但因指标较少备受群众认可。“五星级文明户”能获得诸多优惠条件。例如,在户口所在地农商银行支行,有资金需要和发展项目的可获得3万元以内的信用授信额度,按照优惠利率执行。
“可不可以与有关部门协商,增加‘生态文明’一星,让保护生态环境的老百姓也可以获得奖励。”何得桂建议。
正如王恩光所说,“村两委+”工作模式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既然是试点村,就肩负着一种使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与方法,为其他国家、地区提供借鉴思考,为生态文明发展贡献“祁连山方案”。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07-30 第7版 生态环境)

记者:秦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