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

为有这片洁净天地而喝彩——行走三江源国家公园随想

2019-4-29 17:55| 发布者: 中国国家公园网| 查看: 1102| 评论: 0 |来自: 青海新闻网

放大 缩小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正式挂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管理处)一并成立。青海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体制试点的“根”与“魂”,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建园的理念。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逐步形成了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项目、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十五个体系,改变了原来的“九龙治水”局面,彻底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为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4月8日,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三江源国家公园调研行》采访组启程,聚焦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澜沧江源和长江源三个园区,采写国家公园试点两年多来,在总体发展、管理体制、生态保护、制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外合作交流、支撑体系建设、愿景展望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形成的经验。



       四月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还是一片没有解冻的荒原。但所到之处时而可见的野生动物,为这片高原厚土增添了灵动。成群奔跑的野驴,湿地觅食的水鸟,阳光下漫步的岩羊……让我们感觉到——这是它们的乐园。

       “随便拍一张图片,就是电脑的桌面。”湛蓝天空、低矮的浮云、冰冻的湖水,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如果不设立国家公园保护管理,这个洁净而富有生机的天地,还能存在多久。”

       无论走在“千湖再现”的玛多,还是被称为“雪豹之乡”的杂多;或者在“环保卫士”索南达杰的故乡治多,还是在长江发源的曲麻莱和藏羚羊的故乡可可西里……

       这里冰川雪山纵横,溪水汇成江河;这里湖泊湿地遍布,高寒草地孕育出了高原兽类、特有鱼类和珍稀鸟类。这里的美,如“世外桃源”。美在千湖再现,美在资源的珍贵,美在自然环境的洁净。面对如此的美,只有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来表达了。

       面对这片天地,身入其中,抬头是湛蓝的天空,轻浮的白云;放眼是润洁的雪山,金黄的草原上只有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脚下绒绒的湿地,是各种鸟类的天堂,此时,人才是“入侵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洁净的天地更需人的守护。行走在杂多县的乡镇公路,一路上二三十公里就能看到两个彩绘成如帐篷的水泥建筑。走近一看,里面装满了分类的垃圾。

       据当地牧民和乡镇干部介绍,这是垃圾收集点,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村社。为净化草原环境,杂多县已经实现了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能力。

       目前,整个三江源国家公园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这些管护员的主要职责除巡护、监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拣拾散落在路边、草原、河流、森林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后放入收集点,进行集中处理。

       人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会得到自然的反哺,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只有改变人的行为,才能还天地一片洁净。守护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人人树立生态环保理念。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居民99%都是藏民族,他们对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深切的体验。千百年来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的基本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历史。保护自然、珍惜一切生命是成为当地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划建,三个园区建立健全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调共进的机制。生态公益岗位的设置,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走上生态管护之路,搭建起农牧民群众发挥生态保护主体作用的平台,建立农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生态保护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和最有积极性的保护者。

       救助野生动物,保护三江源的一草一林,已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为。

       这里有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生态管护员次丁和巴丁救助的受伤雪豹,由生态管护员俄荣精心养护、恢复健康后放归山林的故事;

       这里有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的生态管护员公巴白玛一家,医治两只岩羊和一只白唇鹿的故事;

       也有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牧委会的管护员小组及时制止偷捕扎陵湖鱼类的故事;

       更有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救助受伤或年幼的藏羚羊的故事……

       一桩桩,一件件,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三江源大地已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三江源区域群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中,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如今,住在三江源地区的群众惊喜地发现,消失多年的水獭、金钱豹等野生动物频频出现,黑颈鹤、斑头雁越来越多,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充分遵循自然规律,要坚决摒弃人定胜天、人一定能战胜大自然的观念。

       如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源头活水源源不断、生命之水长流不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

       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功能布局,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共享机制,坚持开放建,实施生态工程,三江源国家公园聚焦任务,正为打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生态系统原真保护样板、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野生动物天堂等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