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港口村东港,河长孙根法和党员志愿者一起清理河道。许 旭摄 “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这是《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2016年年末印发实施时明确提出的目标。目前,31个省、区、市已全部建立河长制,共有30多万名各级河长在岗履职,群众“见河长”成为常态。 面向未来,如何因地制宜推动河长制从“有名”转向“有实”?怎样加强创造性贯彻落实,更好维护河湖生命健康?近日,我们派出评论员分赴北京、浙江、江苏等地深入采访调研,发回一组现场评论,共同探讨河长制的制度创新与完善。 ——编 者 河长制的秘诀在于,让河长成为撬动源头治理的支点,充分发挥其追根溯源、找准病根的关键作用 河长制建起来后,能发挥好作用,关键还在于“河长治”——让河长真正参与到经济社会治理中来 “不光要眼里有河,更得要心里有河”。一个河长的感悟,也给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多启示 每天巡河一小时,对于浙江长兴县和平镇长城村党总支书记徐伟良来说,早已成为习惯。作为村级河长,这条3300米的西大河牵动着他的心,只有每天看过了,才能感到踏实。 长兴是河长制的发源地,在全国最早试行河长制。这里地处太湖之滨,河网密布、水系发达。说起河长,长兴人如数家珍。全县总长1659公里的河道,全部纳入528名各级河长管理,此外还有小微水体塘长、渠长、涧长2029人。河长制带来“河长治”,如今,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寻常景致。 小小河长,怎么治“水病”?跟着徐伟良巡河,深感河长就像中医,用的是“望闻问切”之法——巡河时看颜色、闻味道,深入群众问情况、遇到问题想办法。河面上漂着塑料袋,河长打个电话,保洁人员就会及时清捞;发现排污行为,劝说阻止,倘若无果,或请“河道警长”来执法,或借“河长APP”拍照上传至信息化平台,由相关部门进一步整治。河长既能发现问题,又能监督解决问题。河长制的秘诀也在于,让河长成为撬动源头治理的支点,充分发挥其追根溯源、找准病根的关键作用。 沿西大河行走,水面澄碧、芦苇摇曳,农家依河而建、笑语盈岸。我问:河边有不少人家,污水和垃圾都去哪儿了?徐伟良指了指脚下:答案在这里。 美在河上,治在岸上。西大河岸边,每隔一段就有一个井盖,上面写着“生活污水管道”。污水的去处从“看得见”的河沟变成了“看不见”的地下管道,最后集中到村子的生活污水站,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每家每户的院墙外也都整齐排列着垃圾桶,分类标识、垃圾桶编号清晰可见。管控好污水和垃圾,让以往红色的、黑色的河塘逐渐恢复了清净。 可见,望闻问切,是要看“病情”;但说到底,更重要的还是拔“病根”。治水效果好不好,不能单靠几个人巡查巡防。跟河长们交流时,好几位都提到,河长制建起来后,能发挥好作用,关键还在于“河长治”——让河长真正参与到经济社会治理中来。在长兴的一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我们看到一池锦鲤,养鱼的水来自电池生产过程中循环再利用的净化水。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吨水的综合成本十几块钱,循环利用后不到十块钱。 其实,在长兴县,河长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巡河。长兴几年来不断“升级”河长制,构建起了县、镇、村三级河长管理体系,“县长河长”“局长河长”“镇长河长”……河长的“话语权”很大。县里的“一把手”就是河长,“让长兴的水秀起来”也是一个长期要求。这让县里的各项工作,都能顺应生态环保的大势,为治水提供了整体的谋划、持续的动力。 河长的“望闻问切”,推动的是全社会思想观念的更新。在长兴长城村,整治河水之初,也经历了“艰难的说服”;如今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河道有了河长,群众参与水体保护也更容易。徐伟良就会接到群众打来的电话,水里有垃圾、废水乱排放……一个河长带动了一群“河管员”。从普通群众到村镇干部,从基层河长到各级河长,始终绷着“守水有责,守水尽责,守水负责”的那根弦,我们的河湖治理才能一天天见到实效。 徐伟良又要踏上巡河之路了。河长,就是一条河的家长,“不光要眼里有河,更得要心里有河”。一个河长的感悟,也给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多启示。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苏兆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