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

王妍峰:我为什么鼓励艺术家输出对于世界的主张和判断

2018-6-6 23:35| 发布者: 中国国家公园网| 查看: 1351| 评论: 0 |来自: 雅昌艺术网

放大 缩小



【编者按】2018年5月26日,由王妍峰策划的“厚土——仵晓中摄影作品展”在陕西省图书馆开幕,这是继北京个展之后,仵晓中作品在家乡的首次亮相。

  对王妍峰而言,此次展览是她在不惑之年毅然离开体制后的一大改变;对艺术家仵晓中而言,此次展览是其从艺术组织工作者到纯粹艺术家角色改变的开始;对摄影界而言,他们也在时刻关注着它的改变……

  如果说“厚土”是仵晓中摄影的表达,那么“改变”则是中国摄影人共同努力推进的未来。对此,雅昌艺术网专门采访了“厚土——仵晓中摄影作品展”的策展人王妍峰,谈谈她对仵晓中摄影的解读,以及中国当下摄影生态所发生的“改变”。 

  雅昌艺术网:您好!很荣幸见证了您策展的“厚土——仵晓中摄影作品展”在北京和西安两地的开幕。在策展人前言《改变》一文中,您提到在做这次展览的过程中,您脑海中时常会出现一个词——“改变”。

  王妍峰:是的。改变,change。

  多年前,我很惧怕这个词,喜欢安全感,喜欢稳定,喜欢所有恒定的东西:不变的亲情,不变的爱情,不变的友情,不变的使命,不变的故土......

  然而,世界一直在变。年龄大点了,逐渐明白:哪里有什么永恒不变,变与不变都在我心里。当变则变,当定则定,自如最重要。

  在放松自我之后,我发现,有的变化其实就是事物自然运作的规律,本来就应该是那么变化的,不那么变化就不对了。比如,对于一个生命,一草一木,可能会有初始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直至死亡。而能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完全在于我自己的认知、内心和状态。

  雅昌艺术网:感觉您坐看云卷云舒,静修禅体慧心。

  王妍峰:谢谢鼓励,我太惭愧了!只能说在努力中,但差得还挺远的。

  其实,“改变”几乎就是人类社会世俗前行的最浅表却最具有势能的动力。

  40年前,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总工程师”的邓小平先生及他的同事们逐步提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最终,改变发展中国。

  10年前,美国竞选总统奥巴马先生和他的竞选班底提出口号“改变“”世事变化迅速,但世事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改变发生是因为有人在背后为之努力“。最终,改变成就美国。

  回到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艺术,我始终认为:

  创新一直是有追求的艺术家的追求,改变一直是有未来的艺术家的未来。

  雅昌艺术网:您说的对!毕加索,在一生的高产创作中,有着显著的几个时期——“像拉斐尔时期”“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及田园时期”。

毕加索《第一次圣餐》1897年作品,仅仅16岁。

毕加索《盲人的早餐》 蓝色时期作品

毕加索《菲尔南德头像》 玫瑰时期作品

毕加索《山顶上的房子》 立体主义时期作品

毕加索《坐在安乐椅上的奥德加》 新古典主义时期作品

毕加索《梦》 超现实主义时期作品

毕加索《格尔尼卡》 蜕变及田园时期作品

  盘点毕加索一生的作品,画风之多变,涉略之广,令人乍舌。

  对他来说,艺术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的限制。不过最有价值的是,他开创了现代画派立体主义,打碎了原有绘画有的空间感体系。这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为更多的人铺下了一个奠基石。包括后来音乐、建筑、电影等等,都出现了立体主义的影子,大家不断地在进行这个打散和重构。

  王妍峰:敢于开宗立派的艺术家都不是凡夫俗子,首先气量和胆识就很了不得。

  比如我们说全能天才的达芬奇,一生做了很多逆天的事情。除了在机械、建筑、医学等领域的成就外,达·芬奇甚至预见了众多超越他那个时代的伟大科学发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达尔文等人的科学成就都是达芬奇曾经预见过的。他甚至比他们更进一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提出了计算器和直升机的概念,甚至还钻研了流体力学和太阳能。

  商业领袖彼得菲斯克在他的著作《创新天才》中,就罗列了达·芬奇几项“超前于他所处时代”的发现:

  他比尼古拉斯·哥白尼早40年提出“太阳是不动的”——从而打破了人们对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信仰;他比牛顿早200年提出重力的概念——“任何重物都是以最短的路径朝地球的中心掉落的”,同时,他主张地球一定是球形的;他比达尔文早400年探讨了人类和猴子有着相同的起源以及我们身边的自然世界是如何进化而形成的。

达芬奇的《胚胎研究》(约西元1510年),他也是第一个画出子宫中胎儿的人

达芬奇机械工程类手稿

  这么巨大的创造力,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心理学家与专业魔术师迈克尔·格尔博提出了“达·芬奇与众不同的天才特质”——不懈的好奇心、丰富的洞察力、开阔的思维、建立联系、兼容矛盾、勇于实践,所有这些特质无一不指向——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勇于改变改变再改变,探索探索再探索。

  雅昌艺术网:改变,是艺术的不竭源泉。

  王妍峰:我个人觉得,艺术,归根到底是对人的身心灵三位终成的一体产生物理或化学作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击中受众的心和灵,以下字眼或许就是受众在物理上与艺术接触以后的反应:

  被触动、感动了、共鸣、如此懂我、促使我思考、是啊,为啥呢、我怎么没有想到、真纯净真美、大气磅礴气象万千、帮我洗心了、这件艺术品包围了我并且吞去了我的渺小、这位艺术家的创造力不同凡响、为什么我就没有艺术家那样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双手.....

  在任何时代,敢于改变、精于创新的艺术家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在《改变》一文中,我讲了三个涵义。

  雅昌艺术网:嗯,我注意到了。您讲的第一个涵义比较好理解,就是”秘书长仵晓中“向”艺术家仵晓中“的角色转变。随着时间和职务的变化,我也相信仵晓中先生会更纯粹更洒落。

  王妍峰:的确是的。这种改变部分成因是外界环境和社会责任造成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一个成熟稳健的社会公民自体对于褪去社会分工外衣之后的自我觉知和自我重构。因此,整个展览我用前半部分低调典雅的气质配合后半部分震撼挺拔的特征来凸显艺术家个体的人格特性。

  雅昌艺术网:我感觉,人格、品格、风格在一个展览中得到了整体的和谐。对策展人用心构筑的这些”策展元素和密码“,受众表现出来积极的回馈,说明他们get到了,懂了。

  我看到不少观众留言,也有的在自媒体里头写下自己的感受:”作品的垂挂式呈现,使得观众不再是简单被动的观看,而是与作品融为一体,可以说,在这个展览中,观众也是展览的一部分“;”作品的厚重和扑面而来的土墙完美契合,让我忍不住想去触摸那种小时候玩沙玩土的感觉“”进入展厅前,我正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渺茫,看到展览之后,我安静了,我知道我的答案了“......

  王妍峰:我很欣喜,这么多受众懂我们、鼓励我们。当我们把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放置到最普通最公民的频道——说大家的话,做大家的事,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很容易达成。

  雅昌艺术网:您说的第二个改变是”摄影生态的优化改变“以及这个展览承载着”陕西摄影市场探路者“的角色。

  王妍峰:我和两位德高望重的学术顾问——胡武功先生和潘科先生以及艺术家仵晓中先生在不停的探讨中发现,大家都认为摄影生态亟需优化、摄影市场需要探索。尤其是对于陕西摄影,胡老师身为陕西摄协主席,仵老师身为陕西摄协秘书长,潘老师作为活跃的艺术家、策展人和评论家,都是有责任担当的人。我们都认为,陕西摄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改变“。正是如此,我们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在北京的展览AP版作品全部售罄,西安展览首日便有几幅作品售出,对于首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的仵晓中先生来说,实属不易。

  雅昌艺术网:一直以来,似乎摄影作品的销售是一个尴尬的问题。摄影者往里投入的多,得到回报的少。

  王妍峰:是啊,摄影生态并没有有效形成闭环。这种现象也属正常,恐怕单纯依赖市场自行勃发、收藏者或购买者自主探路恐怕是非常困难的。摄影的可复制性和被认为“仅仅是拿起相机记录了一下而已”的观念一直都在。

  我个人认为,在大气候不良的生态里,走出自己的独有路径,非常重要。本来艺术品也是个案消费,不是工业化大生产。至于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径,我觉得可以针对每一位艺术家的人格特点、潜在粉丝、风格红利等等去尝试和探索。目前几个成功的案例表明,这条路可以打通。

  在这中间,有一点显得越来越重要,那就是我写的第三点“改变”。

  雅昌艺术网:是的,您这一部分观点比较特殊,作为策展人,鲜有人提出这点。您为什么鼓励艺术家输出自己对于世界的判断呢?

  王妍峰:这是一个超级个体崛起的时代。总有一些艺术家朋友经常和我探讨他们的困惑:究竟应该如何为自己确立标签?究竟应该如何梳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主张?究竟应该多久办一次展览以及何时何地办?在艺术的路上走了那么久,如何走出创作的瓶颈期?没有信息、没有资源,艺术家个体如何成长?以及最简单的艺术家履历怎么写?艺术家作品自述怎么写?

  我常常想,作为策展人,我的价值就是为艺术家和受众创造价值。我希望与艺术家朋友们一起解决大家最急需和最痛的问题。于是,在策展的过程中,我们团队做了很大的增量工作:

  帮助艺术家梳理建构自己的个人品牌;

  帮助艺术家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主张,并输出自己对于世界的判断;

  帮助艺术家梳理今后5年、10年的道路,确立几个成功的节点和事件标志,帮助艺术家的创作之路走得更明确;

  帮助艺术家衔接艺术和市场中间的“最后一公里”;

  ......

  雅昌艺术网:这样的事情对于艺术家而言,都是急需的啊!

  王妍峰:我自己在过去20年的文联工作中,深深地意识到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近年来这种需求更加旺盛。于是和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朋友们探讨、共创,梳理了一些适合于不同艺术家个案的个人品牌建立方法。

  艺术至上,改变永生。

  为艺术做一丢丢有一点价值的事情,我将用毕生精力为之。

  附:

  改变——厚土:仵晓中摄影作品展前言

  王妍峰

  我常常想

  展览 = 身心灵的通透多维体验和价值重现

  在策划完成“厚土”展览的过程中

  有一个词不断浮现在我脑海

  ——“改变”

  它或许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

  以这个展览为分界点

  晓中先生完成了从艺术组织工作者到纯粹艺术家的角色改变

  晓中先生的作品不博人眼球 不张牙舞爪

  厚土乡情  温情远观

  寻常景观自现重重隐喻,耐人寻味

  元素勾连 结构精巧

  真实与平易中却有陕西汉子的大胆硬朗

  晓中先生没有躺在为陕西摄影默默奉献数十年的功劳簿上

  而是逐渐褪去琐碎、繁华和虚无

  归纳出作为艺术家个体的思想轨迹

  升华出为陕西摄影发光发热的“大爱”和“大义”

  第二层意义

  以这个展览为话题

  晓中先生和朋友们一直在探讨摄影生态的优化改变

  之于其他艺术

  摄影艺术存续着自己的辩证“记录性”和“写实性”

  之于其他艺术家

  摄影艺术家当决断作品的“限版”和“限量”

  构思-拍摄-传播之外

  市场有理由成为摄影生态的最后一公里

  这个展览

  肩负陕西摄影”市场探路者“之角色

  第三层意义

  这是一个超级个体崛起的时代

  画家书法家雕塑家和非遗创新者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

  那么,摄影者呢?

  以这个展览为肇始

  摄影者在当下时代的使命和格局亟需改变

  一方面

  摄影者们需要与社会和大众共创“如何艺术地生活在焦虑和转型期的时代”以及“在仅有的一生里体察我是谁”的个体主张和精神气质

  另一方面

  摄影者的精神和思想不曾梳理

  摄影者的路径和方法存在游离

  我亲爱的摄影艺术家们:

  向这个世界输出你们对于当下和未来的个性判断吧!

  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超级个体的价值

  在仅有一生的生命里活出最大的自己

  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使命

  也是我们位列艺术家的价值

  艺术至上

  改变永生

  深深顿首

  后记:

  非常荣幸担任“厚土——仵晓中摄影作品展”的策展人

  在德高望重的前辈胡武功先生和潘科先生的指导下

  在低调智慧的艺术家兄长仵晓中先生的赋能中工作

  感谢每一位专家、学者、领导、师长和媒体朋友对展览的关注和支持

  大爱不言,唯有践行

(责任编辑:杨晓萌)